25/10/2025

PressMega

AI人工智能報道資訊網站

美印貿易爭端延燒至H-1B身份:新戰場浮現 | 國際 | 鉅亨號

PressMega


李瀚明:H-1B身份問題,很大程度上是美國和印度之間的服務貿易爭拗,只不過把其他移民和留學生捲了進來而已。川普9月19日一嘴“H-1B 每人加收10萬美元”的發言,在美國移民留學的圈子裡實在是一石激起千層浪。由於最開始時政策實在語焉不詳,亞馬遜等各大公司的律師為求穩妥,要求員工務必在9月21日的大限前趕回美國。這搞得在海外出差或休假的打工人社群人心惶惶——大家紛紛扔下手上的事情,急急忙忙從外地趕回美國,導致赴美機票的價格急漲,社交媒體上一時哀鴻遍野。為了理清楚H-1B事件的來龍和去脈,我們一如既往從介紹美國的非移民工作身份體系開始。美國的非移民工作身份(H 身份)涵蓋兩個層次——對學歷和收入有要求的 H-1B“人才”身份和對學歷和收入要求不高,主要起到臨時引進勞動力作用的H-2身份。除了非移民工作身份以外,也有涉及到職業移民的EB-1/2/3等職業移民類型;同時,我們上一篇講現代的文章說到,除了H-1B身份以外,有志在美國發展的人,還可以選擇L-1身份和O-1身份等其它附有工作許可的身份類型赴美。單就H-1B身份而言,美國現在對H-1B身份設有營利機構每年可新引進8.5萬人的規模;帶上非營利機構的人數,每年可新引進10萬人左右。由於H-1B身份實行3 +3模式(首次批准三年,續期再給三年),期滿需要離開美國至少一年後重新抽籤,因此全美大約有60萬人(不計因等待I-485而一年一續H-1B的人)持有有效的H-1B身份,每年有約40萬人(10 萬人新申請+10萬人續簽+20萬人轉職、一年一續等)提出申請。而在這每年40萬申請中,又有四分之三左右是印度人;而中國人只佔12%左右,其它國家加起來,也就13%。因此,H-1B身份問題,很大程度上是美國和印度之間的服務貿易爭拗,只不過把中國留學生捲了進來而已:外國人在美工作帶來的僑匯(匯回母國的贍家款),就是美國進口外國勞動力的逆差。那麼印度何以能夠如此充分地利用H-1B簽證呢?主要有幾個方面。第一個方面,是有僱主的配合。要想申請H-1B必須有僱主給你作保,前置條件是獲得僱主的錄用通知(即 Offer)。但是,如果接觸不上僱主,那就拿不到錄用,更別提簽證了。中國人(或者其他國家的人)首次申請時為了拿到錄用,往往走的是“校招”的路線——先以F-1身份來美讀書,畢業後面試美國公司,獲得錄用後以F-1 OPT身份全職在美國“實習” 1 年(理工科 STEM 學生可獲額外2年);在 F-1 OPT期間如果抽籤成功,就會通過身份調整(Adjustment of Status,下稱 AoS,體現為獲批 I-797A 表)轉為為期六年的 H-1B(首次批准3年,其後可續簽3年)。但是,以印度人均GDP2700美元(約中國五分之一)的水平,一方面印度人確實希望到美國討生活過好日子,另一方面國際學生要給美國交學費也實在不容易,經濟上很難承受。萬幸的是“天無絕人之路”,美國法律給印度人還是開了一條路子。除了為已經在美國境內的人申請H-1B外,企業也可以從海外直接招聘人才並為他們申請H-1B。這種情況下,移民局會通過領事處理(Consular Processing,下稱 CP,體現為獲批 I-797B表),要求獲聘者在前往美國前憑表到駐外使領館申請簽證,獲批後方可入美工作。因此,如果我可以直接在外國見到美國的用人單位並且拿到錄用,就可以直接在外國申請擔保,不需要給美國“交學費”了。讀者朋友們不要忘記,印度人均GDP低,對企業主而言不一定是壞事——這意味著勞動力人力成本便宜呀!既然美國法律指了這條路子,那我在美國開一家公司,去印度面試人,面試過了就給人辦H-1B帶到美國來就好了嘛!這個思路就是今天我們所知的“印度外包”。印度外包公司除了在印度承攬美國人的生意以外,對於一些必須要在美國完成的工作,也會通過H-1B將人送到美國去。由於外包公司已經形成了成體系的“產業鏈”工作模式,因此在世界各國中佔多數也不奇怪。如果算到H-1B很大程度上涉及印度對美的勞務輸出這一點的話,就不難理解這10萬美元的用意了。H-1B簽證一次六年,按照最低年薪6萬美元來算,稅前賺了36萬美元,相當於要先收28%的“關稅”,再扣除個人所得稅和生活成本;那怕是按100萬美元年薪計算,也是先收10%的“關稅”。而且,與商品貿易高度複雜,申報種類多樣,監管頗有難度不同,每個外國人入境美國都要打指紋,入境者以什麼身份入境,有沒有交過這十萬美元,實在一清二楚;同時,外國勞動者沒有投票權,又顧慮失去身份遣返母國,即使提起法律訴訟,也難以激起本國勞動者共鳴,始終孤掌難鳴、勢單力薄;即使美國僱主的利益也會受到影響,但僱主也會顧慮引火上身,不願挺身而出為外國勞動者“仗義執言”。換言之,外國勞動者實在是好捏的甜柿子,不捏兩下那不是川普的行事風格。那這就話又說回來了,每張H-1B簽證收10萬美元,按每年新辦10萬張簽證的場合,一年有100億美元的收入。不過,相比於美國每年兩萬多億美元的赤字,100億美元實在是杯水車薪;同時,移民手法也不單單是H-1B一種,還有別的方法將勞動力移到美國。因此,未來川普必然不會善罷甘休。第一個觀點,是川普已經從“對外收稅”上嘗到了甜頭。關稅雖然法理上是進口商負擔,但是經濟上如果出口商議價權不夠,事實上會由出口商以降價的形式承擔;同理,雖然這10萬美元川普說是僱主(進口商)負擔,但是由於印度勞動力議價權不夠,最終僱主會通過降低工資事實上將此改為由僱員承擔。因此,最好的結果,就是外國人沒有議價權,默默吃下關稅,美國人生活不受影響;最壞的結果,也就是外國人有議價權,美國人民默默吃下關稅,川普也保全了面子。這是一招進則利益無窮,退則毫無損失的路,必然會在未來多次“故伎重演”。因此,第二個觀點是川普不會廢除H-1B工作簽證。對他而言,只有當美國從中國購買商品的時候,中國商品的關稅才能收得上來;只有當仍然有人想以H-1B簽證赴美工作,才能收到這每一個人10萬美元的“提成”;只有當仍然有人想移民美國,川普的“金卡”才能賣得出去。斗而不破,才是精髓;真的破了,這稅就收不上來了。第三個觀點,是這些規定最終會螺旋式上升,最終擴散到其他工作簽證類別(例如L-1和O-1)甚至綠卡職業移民類別(EB),從而堵上所有的“漏洞”。在之前關稅的例子中,小包禁令從中國擴大到全世界,就是例子。同理,如果H-1B簽證需要額外費用,那企業可以通過先在印度子公司僱傭一年,再跨國調動到美國公司的形式,獲得L-1A/B簽證;或者也可以通過培養知名度,獲得O-1簽證,兩者都可以繞過H-1B簽證的10萬美元費用;再比如甚至可以無限制實習(一直用CPT、OPT在美國工作)。川普此前放出風聲,禁止國際學生重讀既有學位(也即不可讀完一個碩士再讀一個),就是防止無限制實習的做法。第四個觀點,是一旦從沒有投票權的移民群體上嘗到甜頭,移民群體的生活會迅速惡化。可以想見的是,在川普不敢對內加稅,柿子只能撿軟的捏的背景下,未來移民美國必然會遇到更多“掏錢”的場合。但是,貿易商還能靈活處理,移民實在是無路可走。最終,川普勢必會將外國人能在美國掙到的所有經濟利益(亦即商品貿易和服務貿易)都收上關稅,你就會發現“所有的一切都標好了價格”,充滿了川普特色的雁過拔毛獸走留皮。 (FT中文網) 想知得更多詳情?立即Click這裡


本文章由Open AI人工智能編寫,僅屬學術用途。
可參考相關同類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