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6日,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慧+」行动的意见,提出到2035年全面步入智慧经济和智慧社会发展新阶段。这算是再一次吹响了AI大发展的号角。而事实上,AI早已被定性为第四次科技革命的关键领域,而作为全球唯二有资格上桌的国家,中美也在此领域投下重注,并展开激烈的竞争。而鉴于两国之间激烈博弈态势,现在中美在AI乃至高科技产业方面,已经形成了截然不同的两个阵营,不仅各有各的产业链,连创业家之间,也从一开始就要选边站队。这跟过去几十年是完全不同的。过去中国虽然也积极培育自己的网络和科技产业,但不管是商业模式、底层技术还是数据库等,都依然基本套用、借鉴乃至依赖于美国,中国的科技,从底层逻辑来看依然相当程度是构建于美国体系、框架之上的。而现在,双方真的是各做各的,从底层来看就是互不相干的两套系统。从好的方面来看,这显示我们的科技基础和资本都已经累积到相当程度,已经足以跟美国一样,独立撑起一套完整的科技发展体系。但从坏的一面来看,一山不容二虎,当两套系统去争抢同一个高地,那无论出于各自的利益,还是人类文明的发展效率,最后必然是要分出个胜负。而这个胜负,也将深刻影响中美在下一个历史阶段的国运,乃至整个人类文明的前途命运。那么,这场围绕AI的竞争,现在又是什么样的态势呢?从技术创新角度来看,毫无疑问,美国是保持领先的。虽然美国有Chatgpt,中国也有deepseek;美国有辉达,中国也有华为系。但很明显,中国的AI产业,尤其是硬科技这块,依然处于被美国战略压制状态。至于影响力,美国的AI产品理论上拥有全球市场,而中国——Deepseek这种软件可能还好点,硬件方面,至少现阶段,用华为系晶片的产品是基本不出国门的。为什么会有这种差距?当然最基本的因素,是美国原本科技的基础积累就强于我们。但如果仅就于此的话,那压根就不足为奇。毕竟过去几十年,我们就是这么一路追赶过来的,既然其他方面都赶超了,那AI领域我们照样能做到——事实上,我们也确实在短短几十年里从一贫二白,追到了那怕是AI领域也能跟美国一掰手腕的位置。但美国真正强的,还不至于此。真正能让它的维持对华优势的,还是在于人才。毕竟AI也不是传统的重工业、不是机械制造,AI是典型的轻资产行业——软件就不说了,即使是硬件,主要靠的也不是机器、厂房,而是一个个优秀人才的研发创新。在吸引人才方面,美国是有其独特优势的。长期以来,全世界都是美国的人才宝库,硅谷可以招纳各国精英,这种人才来源的广度,是仅能靠自行培养的中国望尘莫及的。不过,近年来,情况逐渐出现了一些变化。虽然理论上美国依然可以吸收全球英才,但实际上,由于美国广大基层平民被快乐教育玩废;能接受优质教育的中产阶级和精英,也主攻金融、医疗、法律等非技术领域,所以美国乃至整个西方,理工科,尤其是科技人才供应其实是呈萎缩状态。在这种情况下,美国高科技产业的技术人才来源,主要变成了第三世界国家。其中又以有庞大人口规模,又有良好理工科基础教育体系的中印为主。由于中国一直被美国视为竞争对手,一开始印度人更受青睐。但印度的受教育人口基数终究不能跟中国相比。最关键的是印度文化方面的劣根性,导致这群家伙更喜欢拉帮结派、画大饼而不干实事,近两年被坑怕了的硅谷科技公司,又不得不重新重用华人。这就导致了比较奇葩的现象,就是现在中美的AI竞争,某种程度上相当于本土中国人,与北美中国人之间的竞争。说的更直白点,就是留在国内的中国人,与跑去美国的中国人竞争。这确实是很让人扼腕的。毕竟跟鱼龙混杂的文、商、艺术类留子不同,理工科,尤其是尖端科技领域,能留在美国的科技人才,大部分都是真正的精英,这群人如果能留在国内,此消彼长之下,无疑会对中美AI乃至其他高科技领域的博弈产生巨大的逆向影响。那么问题来了──为何这群中国人要跑去美国?当然,这个问题,你要问他们,大部分都会说美国科研环境好或是生活环境好。这话搁以前还有道理,但随着中国经济发展和科技投入增加,这些差距已经大幅缩小。但同时,华裔位于美国种姓鄙视链低端的地位是没有改变的——甚至随着美国对华敌意的加剧而愈发严重。至于所谓的人情世故、圈子文化等,这玩意在任何国家都存在,如果去的人说在美国感受不到,那只是因为他的实际社会地位,低贱到连感知这玩意儿的资格都没有。既然如此,那这群人为何放着中国本土不呆,非要上赶着去美国呢?原因很简单,美国的钱给的实在太多了。毕竟论资金,美国有全球最繁荣的金融市场,可以吸收全世界资金给美国AI产业输血。更重要的是,美国本身就是金融帝国,产业是为金融服务的,所以在发展AI这事儿上,不管初心如何,但最后都会自觉不自觉的把AI的创新突破变成用来追求短期直接回报,甚至包装炒作推高股价的工具。而这一点中国是做不到的。中国这边虽然资本也不少,政府也舍得砸钱,但跟美国比肯定还是要差一些;但更重要的是,中国是工业立国,金融的定位就不是主角,而只是为实业服务的工具。所以,中国的AI产业,在自身利益最大化和服务经济、服务实体产业之间,政府会用各种方法把它引导向后者。这种差异,最直观的体现就是chatgpt与deepseek;二者无论是估值,还是收费标准,还是背后的经营模式,都完美的体现了中美在对待AI方面的根本性理念差异——一个是高收费做估值推股价,另一个则是直接把AI弄成白菜价,科技普惠、服务实体。那么,那种模式比较好呢?对国家、产业和民众来说,当然是Deepseek模式更好;但对于搞AI的这群精英科技人才来说,当然愿意选chatgpt——毕竟相同的付出,同一档次的成果,你在美国能立即获得的物质回报,可能是中国的五倍、十倍、甚至百倍!这就是在中国AI乃至高科技产业已经起来,依然有大把本土科技人才选择受雇于硅谷;某些中国新创AI企业也选择拿美资,甚至直接把公司搬到美国或者新加坡等美系势力范围的原因。这些人并不傻,他们当然知道自己在美国赚的再多也没有社会地位,再怎么豪宅游艇大别野,也依然改变不了在美国社会中的达利特种姓。但问题是,虽然他们注定了不可能贵,但在富这方面,美国是真能管饱管够,给的远超于中国的。这就是在国内AI产业崛起后,依然有大量国产科技精英依然愿意去为美帝AI添砖加瓦的原因。当然,你可以站在道德制高指责他们。但客观的说,逐利是人的本性,不是每个人都是钱学森;而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也决定了我们不可能闭关锁国,把人才硬堵在国内。所以,对这类人,虽然不会去夸赞,但也没必要去指责。只不过,这种人才外流,也确实在客观层面,严重削弱了中国在AI产业的发展动能乃至与美国的竞争。直到现在,美国依然可以依靠包括中国在内的全球人才,维持创新突破层面的对华领先,中国虽然也上了桌,但迄今为止依然只是追赶者。这种局面不打破,那想在这场战争中战胜美国,无疑是不可能的。但问题是,如果不能限制这些高阶AI人才的外流,我们能战胜美国吗?答案是,能。为什么能?答案就在AI的产业落地当中。美国为什么能开出比中国更高的利益?前面解释了,因为除了美国本身比中国有钱,更重要的是人家把AI产业高度金融化。透过金融手段催生泡沫,进而让AI人才得以在极短的时间内,获得极为丰富的物质回报。但产业金融化也有个问题,就是限制了AI的落地。美国本身去工业化严重,本国产业空心化,所以美国AI在落地过程中,不仅面临收费畸高,普及率受限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它没有足够的工业应用场景,只能局限在服务业。所以相应的,美国AI应用也大多瞄准第三产业,再工业AI方面进展缓慢。但中国不一样,作为人类有史以来最大的工业帝国,中国工业为AI应用提供了丰富的落地场景。再加上我们的第三产业总量本身也不低,这意味着除非美国再工业化成功,否则我们的AI的潜在市场空间是大于美国的。更重要的一点是,随着AI直接助推生产力的不断深入,中国经济的总量和发展品质都会不断随之提升。生产力的规模与效能提升,国家财富总量自然也增加。财富总量增加了,自然也意味着能回报给AI产业的财富也水涨船高。这就是中美的AI利润思路差异。美国更倾向一骑绝尘吃独食,中国则是共同富裕、带着经济体系一起发展。美国靠技术领先来维持金融运作,然后透过金融收益回报AI投资人和人才;中国则是透过技术发展不断壮大经济总盘子,然后从大盘增长,反过来助推自己水涨船高。那长远来看,那个比较稳?毫无疑问当然是中国比较稳,毕竟金融是虚的,经济底盘是实实在在的。虽然中国AI是走白菜价路线,也不像美国那样允许过度金融炒作,所以短期收益肯定不如美国。但只要这条路能坚持走下去,长期收益──不管是国家,民众还是AI产业本身,回报还是会水涨船高。相反,如果美国迟迟不能将领先的技术充 想知得更多詳情?立即Click這裡
本文章由Open AI人工智能編寫,僅屬學術用途。
可參考相關同類新聞
相關報道
凱莉朱 – 人工智慧賦能東方保健科學,開啟健康產業新局面 星島新聞集團與「東西結合‧未來健康聯盟」共同舉辦高峰論壇
FTC啟動AI「伴侶」聊天機器人安全調查,重視保護兒童心理健康 | 科技新聞
對手仍在談「球感」,他們已拆解95%打法:3T Tech如何用AI助台灣奪下帕運銀牌?|Meet創業小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