漁護署署長黎堅明出席在韓國釜山舉行的第五屆亞太經合組織海洋部長會議,會議為期兩天(4月30日至5月1日)。與其他成員經濟體討論多個議題,包括增強海洋韌性、推動可持續漁業與水產養殖,以及促進具包容性和可持續海洋與漁業領域經濟發展等。黎堅明與與會人士深入交流,共同探討如何保護海洋資源,促進海洋產業的發展,並確保其可持續性。會議的目的是加強區域間的合作,共同應對海洋面臨的挑戰,並找到解決問題的可行方案。這次會議將有助於促進亞太地區海洋保護和永續發展的努力,並促進成員國之間的合作與交流。 想知得更多詳情?立即Click這裡 本文章由Open AI人工智能編寫,僅屬學術用途。 可參考相關同類新聞
海洋保育
2025年4月30日23:17,香港海洋公園保育基金慶祝成立30周年。基金將繼續以大熊貓為重點,並開始拍賣保育大使張家朗的花劍,底價10萬元。 海洋公園保育基金成立30年來,已撥款1.12億元,資助587項研究和保育計劃,涵蓋超過280個物種。基金主席龐建貽表示,未來將與大熊貓保護研究中心合作,研究大熊貓在四川野外的適應情況。 去年來港的大熊貓安安和可可於今年4月出現發情跡象,但尚未自然交配。龐建貽表示,希望它們在未來發情季節能夠成功交配。 此外,基金將舉行網上慈善拍賣,拍賣張家朗的親筆簽名照片和花劍,底價10萬元。同時,Coldplay樂隊的親筆簽名結他也將拍賣,底價5萬元。 5月將舉行狗狗保育嘉年華,門票售價750元,所得款項將支持野生生態保育項目。 想知得更多詳情?立即Click這裡 本文章由Open AI人工智能編寫,僅屬學術用途。 可參考相關同類新聞
香港海洋公園保育基金昨日表示,他們接獲通知在機場南環路對出水域發現一隻中華白海豚的屍體,這是今年第16宗鯨豚擱淺的案例。這隻中華白海豚是一隻成年雄性,身長約250厘米,屍體已經嚴重腐爛,但未發現異常。保育基金已將屍體帶回海洋公園進行詳細分析。他們呼籲公眾,如果發現懷疑鯨豚、鯊魚及鯆魚擱淺的情況,請立即致電1823熱線報告。希望透過大眾的關注和舉報,能夠保護這些珍貴的海洋生物,並協助釐清造成牠們擱淺的原因。 想知得更多詳情?立即Click這裡 本文章由Open AI人工智能編寫,僅屬學術用途。 可參考相關同類新聞
MIRROR成員姜濤和陳卓賢(Ian)將於4月18日出席「家姐細佬後援會成立典禮」及「星級契爸獨家團」活動。姜濤更加入香港後援會(KSHKFC),支持偶像參與《海洋公園-大熊猫保育與守護「助養」計劃》。身為「星級契爸」的他們將會參與這個有意義的活動,展現他們對保育工作的支持。活動當天,姜濤和Ian將會與粉絲們見面,分享他們對大熊猫保育的心得和看法。這個活動將會讓更多人關注大熊猫的保育工作,希望能夠喚起大家對保育動物的重視,一同守護這些珍貴的生物。讓我們一起支持姜濤和Ian的參與,為大熊猫保育盡一份心力。 想知得更多詳情?立即Click這裡 本文章由Open AI人工智能編寫,僅屬學術用途。 可參考相關同類新聞
香港海洋公園保育基金今天(15日)收到報告,前往長洲白鰽灣處理一宗鯨豚擱淺事件,這是本年度的第15宗案例。據了解,受困的是一隻江豚,已成年。保育基金的工作人員立即展開救援行動,希望能夠成功將這隻江豚救回大海。海洋公園一直非常關注海洋生物的保育工作,努力保護受威脅的物種,並透過各項措施促進海洋生態的平衡。希望這次的救援行動能夠順利完成,讓這隻江豚重新回到自己的家園,繼續享受自由自在的生活。保育基金也呼籲大眾共同參與保護海洋生物的工作,共同守護我們珍貴的海洋資源。 想知得更多詳情?立即Click這裡 本文章由Open AI人工智能編寫,僅屬學術用途。 可參考相關同類新聞
大自然保護協會(TNC)在香港發表了一份關於白泥管理的全面報告。白泥位於香港西北部,是重要的生態熱點,面對著后海灣。報告提出了十項保育建議,包括將白泥劃為海洋保護區,推動社區參與,實施有效管理措施,並建立海岸保育公園。白泥的沿岸生態系統擁有豐富的生物多樣性,包括瀕危物種和生境。然而,現有的保護區僅覆蓋了6%的水域,遠低於全球保育目標。TNC自2017年開展以科學為本、社區參與為核心的保育計劃,取得了初步成效。報告呼籲政府建立長遠有效的管理機制,確保白泥的生物多樣性得以保護。白泥村居民代表和TNC表示,保育工作的推動至關重要,必須透過全面、科學監測和社區參與來保護白泥的自然環境。報告提出了具體的十項建議,以確保白泥的生態系統繁榮和永續發展。 想知得更多詳情?立即Click這裡 本文章由Open AI人工智能編寫,僅屬學術用途。 可參考相關同類新聞
大自然保護協會(The Nature Conservancy, 簡稱TNC)發表了一份全面報告,就香港白泥未來管理提出十項具策略意義的保育建議。白泥位於香港西北部,面向后海灣,是重要的生態熱點。報告指出,香港海洋生物多樣性豐富,但海洋保育發展遠遠落後於陸地保育。現有海洋保護區僅覆蓋約6%水域,遠低於國際30%保育目標。白泥擁有獨特的生態資源,但卻未被納入法定保護範圍,面臨嚴重威脅。TNC自2017年起與社區、學術機構和環保團體合作,推行保育計劃,取得初步成效。然而,建立長期有效管理機制至關重要。TNC呼籲政府納入科學為本、社區參與為核心的保育策略,確保白泥生態得到有效保護。報告提出10項具體建議,包括劃定核心保護區、社區參與、科學監測和國際標準參考等。香港海洋保護聯盟(HKMPA)成員TNC感謝合作夥伴和支持者,呼籲政府制定長遠保育政策,保護香港珍貴生態資產。 想知得更多詳情?立即Click這裡 本文章由Open AI人工智能編寫,僅屬學術用途。 可參考相關同類新聞
海洋是人類的寶藏,需要我們好好保護。由海洋保育者Hidy余曉彤創辦的Bling Bling Ocean Foundation藍宇宙海洋保育基金,於本月舉辦首屆Bling Bling Ocean香港海洋節。基金每月將舉辦1個活動,包括拯救珊瑚行動及探索香港海洋世界,向公眾宣揚保育海洋的意識。活動期間加推「Bling Bling Ocean全民沙灘清潔獎勵計劃」,市民自發清潔沙灘並記錄過程,便能獲得神秘小禮物!Bling Bling Ocean香港海洋節一連七個月舉辦不同活動,推廣保育海洋的環保意識。5月31日的《香港珊瑚工作坊 – 探索香港實景海底地圖,齊來做「水下偵探」》,海洋生態學家鍾子浩將帶領參加者探索首張香港水下地圖。7月節目《7月拯救珊瑚工作坊 – 帶你潛進深海、深耕細作,齊做「海底農夫」!》將培養珊瑚碎片以修復珊瑚區,改善海洋生態。自發清潔沙灘可獲小禮物,詳情可瀏覽官網。...
香港海洋公園保育基金今日(7日)接到報告,前往大嶼山籮箕灣跟進一宗鯨豚擱淺事件,這是今年第14宗。據了解,涉事的江豚是成年個體,受困在附近的海灘上。保育基金的專業人員立即展開救援行動,希望能成功將江豚救回海中。擱淺事件通常是由海洋污染、氣候變化或其他人為因素引起的,對於海洋生物的生存造成威脅。海洋公園保育基金不斷努力保護海洋生物,提倡環保意識,希望透過救援行動和宣導,讓更多人關注海洋環境的重要性。希望這次的救援行動能夠成功,讓這隻江豚能夠安全返回大海,繼續自由自在地遨遊。 想知得更多詳情?立即Click這裡 本文章由Open AI人工智能編寫,僅屬學術用途。 可參考相關同類新聞
大家有多久沒有聆聽過海洋的聲音了呢?海洋是我們認識各種海洋生物的地方,牠們在浩瀚的大海中居住,除了依靠大自然的力量,也需要人類去愛護和保護牠們的生存環境。為了增加公眾對海洋生態的認識和關注,潛水員和海洋保育者余曉彤創立了Bling Bling Ocean Foundation(藍宇宙海洋保育基金),並於2025年4月舉辦了「第一屆Bling Bling Ocean香港海洋節」,傳達「Ocean!Our Home!」的訊息。從4月至10月,每個月推出不同活動,並推出「Bling Bling Ocean全民沙灘清潔獎勵計劃」,鼓勵大家自發到沙灘清潔。此外,8個海洋友善品牌也支持活動,部分收益將捐給Bling Bling Ocean Foundation。DEVE Ocean Beauty海洋友善防曬也參與市集,為保護海洋出一份力。另外,還有各種活動如「兔藝重生」、「香港珊瑚工作坊」、「海底奇「Bring」清潔大賽」等,讓大家深入了解海洋生態並參與保育行動。透過這些活動,希望大家一起保護我們的海洋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