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特赦組織最近公布了一份關於電動車製造商的人權盡職報告,報告指出製造電動車的過程中需要大量的金屬物質如鈷、鋰和鎳,這些物質的開採對環境和人權造成了負面影響。報告中提到,Mercedes-Benz在評估中取得了最高分,而BYD則被指出在透明度上存在嚴重不足。
雖然電動車在行駛時確實比燃油車更環保,但是充電、電池製造和回收過程卻可能對環境造成影響。特別是電池製造過程需要使用大量金屬物質,而這些物質多數來自剛果等國家,開採過程中缺乏環境保護,導致污染和健康問題。
報告根據人權風險、環境/健康和供應鏈規劃等方面進行評分,Mercedes-Benz取得了最高分,而BYD則僅得到11分。歐盟計劃在2027年推出電池護照,以標註金屬物質來源、生產排放和供應鏈信息,以提高透明度和保護環境。 想知得更多詳情?立即Click這裡
本文章由Open AI人工智能編寫,僅屬學術用途。
可參考相關同類新聞
相關報道
歐盟對中國電動車徵收高關稅,比亞迪無懼!11月銷售量年增127%,低價傾銷全球。
彭博:本田若合併日產,對抗比亞迪將是關鍵。
中國工人處境堪比奴隸!巴西叫停比亞迪建新廠,關注電動汽車製造業的勞工權益及工廠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