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8月29日,優分析產業數據中心報導,比亞迪在第二季度淨利潤大幅增長,達到91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32.8%。公司營收也增長25.9%,達到1,762億元人民幣,主要收入來自汽車相關產品,佔總收入的75.8%。毛利率上半年達23.9%,同比增長3.3個百分點,但第二季度下降至18.69%。比亞迪在中國電動車市場保持領先地位,積極拓展國際市場,但在歐洲面臨挑戰,面臨額外17%關稅壓力。公司持續創新,高端品牌提升盈利能力,投入智能技術研發。比亞迪在今年銷售量已超越福斯合資企業總和,預計將取代特斯拉成全球最大電動車供應商。整體來看,比亞迪表現強勁,對特斯拉的霸主地位構成威脅。 想知得更多詳情?立即Click這裡 本文章由Open AI人工智能編寫,僅屬學術用途。 可參考相關同類新聞
BYD電動車
在香港,越來越多國產電動車出現在路上。即使一換一政策有所收緊,平價車的價格優勢更明顯,15萬起就可以買到全新的國產電動車。香港有不少國產品牌,如BYD、Zeekr、Neta等,推出入門型號比外國品牌便宜得多。例如,Wuling AirEV外觀現代簡潔,車身小巧適合城市道路,內飾設計簡約實用。Neta Aya則以活力、時尚吸引年輕消費者,提供多項智能科技配置。BYD Dolphin外觀現代科技感強,搭載70kW電動摩打,充電快速便利。ORA 03則結合復古與現代元素,提供多種版本選擇。MG 4企業版外觀時尚動感,搭載125kW電動摩打,提供豐富的舒適科技配置。這些國產電動車不僅性能優異,售價也相對親民,是香港市場上的熱門選擇。 想知得更多詳情?立即Click這裡 本文章由Open AI人工智能編寫,僅屬學術用途。 可參考相關同類新聞
加拿大總理週一宣布,中國在國際市場上製造「不公平優勢」,因此加拿大將對中國製造的電動車徵收100%的關稅,並對鋼鐵及鋁產品徵收25%的關稅。中方對此表示反對,認為這是政治干預的行為。加拿大認為這些措施是保護國內產業的必要措施,並表示將繼續維護國家利益。這些貿易措施可能會對中加兩國的關係產生影響,需要進一步的協商和溝通解決。加拿大希望中方能夠理解其立場,並共同努力找到解決方案,以維護兩國之間的貿易關係和合作。 想知得更多詳情?立即Click這裡 本文章由Open AI人工智能編寫,僅屬學術用途。 可參考相關同類新聞
2024年8月26日(優分析產業數據中心) 中國電動車製造商比亞迪(BYD)最近在墨西哥的設廠計劃進展迅速,目前已縮小廠址候選地點至三個州。比亞迪墨西哥總經理表示,公司正在審核各州提供的獎勵措施,美國是否會介入中國品牌進入墨西哥? 儘管比亞迪的擴張計劃得到墨西哥多個州的支持,但墨西哥聯邦政府在美國壓力下對中國汽車製造商保持距離。聯邦政府拒絕提供低成本土地或稅收減免等直接投資誘因,使比亞迪在墨西哥擴展遇到挑戰。 比亞迪計劃在墨西哥新廠初期生產15萬輛汽車,隨後擴大至每年40至50萬輛,有助於鞏固其在墨西哥市場地位,服務當地油電車或純電車需求。比亞迪強調新廠主要面向墨西哥市場。 比亞迪選擇在墨西哥設廠,可能加劇供應鏈不穩定性,增加生產成本,受到美國影響。中美貿易戰增加比亞迪在墨西哥擴展中的不確定性和風險。 想知得更多詳情?立即Click這裡 本文章由Open AI人工智能編寫,僅屬學術用途。 可參考相關同類新聞
財經資訊 2024年08月26日 【有線新聞】香港電動車市場快速發展,除了海外品牌,內地車企亦希望能分一杯羹,比亞迪指要把握好香港市場機遇,主力外銷的新車會先攻香港市場,再陸續海外銷售。 在香港,每10架車就有大約1架是電動車,新登記私家車的比例就更高,電動車佔比約三分二,除了海外品牌,內地車企亦不斷開拓香港市場。 有內地車廠就邀請香港車主,到位於長沙的車廠,交付電動汽車。馮小姐:「這一架真的好美,與某日本牌子很相似,是我們正在使用的,於是我們嘗試換一架新能源車。」這輛主力做外銷的純電動七人車,會率先出海至香港發售,預計首批年底交付,未來會陸續海外市場銷售。 內地電動車「一哥」比亞迪指,要好好把握香港電動車市場機遇,比亞迪亞太區總經理劉學亮:「香港社會對電動車的接受,以及香港社會通過電動車的普及,為全球展現一個全新的香港面貌,我覺得這個也是非常我們看重的,因此接下來將投入新車型,讓更多車輛行走在香港市場。」 除了香港,比亞迪亦銳意拓展日本市場,去年初進軍當地,雖然日本電動車比例不多,但仍然是車廠眼中的「金蛋」。劉學亮:「我們在日本,在過去的14個月裏,我們累計銷售了3000台車,那麼3000台的這個銷量的話,如果從規模而言它是很小,但是作為一個電動車市佔率不到2%的市場,其實我覺得對比亞迪的表現,我們是非常認可的。」 在4月開始,日本調整購買電動車補助的計算方法,加入充電設備的設置數目的考量等,對比亞迪電動車的補助金減少近六成,但無損比亞迪對當地市場信心,重申明年在日本,設置100家門市的目標不變。 想知得更多詳情?立即Click這裡 本文章由Open AI人工智能編寫,僅屬學術用途。 可參考相關同類新聞
中國製造的電動車勢不可擋,市場開始被其主導。2023年,中國出口的電動車總數達到491萬輛,超越了日本的398萬輛。日本自二戰後一直是汽車王國,但面對中國的崛起,是否能維持領先地位?中國的電動車技術不斷進步,價格更具競爭力,吸引全球消費者的目光。中國的電動車也獲得了許多環保機構的認可,成為綠色出行的首選。隨著電動車市場的擴大,中國汽車製造商正積極開發更多創新產品,挑戰傳統汽車製造商的地位。中國的電動車產業已成為全球關注的焦點,值得期待未來的發展。 想知得更多詳情?立即Click這裡 本文章由Open AI人工智能編寫,僅屬學術用途。 可參考相關同類新聞
比亞迪的純電動汽車(EV)「海豹」在2024年4至6月世界新車銷售中表現亮眼,超越本田和日產汽車,躍升為世界第7大汽車製造商。在低價純電動汽車(EV)的帶動下,比亞迪還在逼近美國汽車巨頭。中國企業的影響力急速增長,對其他汽車製造商構成挑戰。比亞迪的銷量達到98萬輛,增長40%,海外銷量更是增長3倍,拉動全球銷量。比亞迪的成功挑戰了傳統日本車企的地位,本田在中國銷量大幅下降,必須調整轉變擴張路線。此外,比亞迪計劃在土耳其建立新工廠,以應對歐盟對中國車輛徵收額外關稅的措施。對於日本企業來說,未來北美市場的重要性將增加,因為中國EV在北美市場銷售疲軟。汽車業界的競爭激烈,需要不斷調整以應對市場變化。 想知得更多詳情?立即Click這裡 本文章由Open AI人工智能編寫,僅屬學術用途。 可參考相關同類新聞
中國最大的電動車廠比亞迪(BYD)持續在海外市場展現影響力,第二季的電動車銷量超越了本田和日產,來到世界第七。相較之下,豐田和福斯等日本和歐洲汽車廠商的銷量則有下滑趨勢。比亞迪第二季銷量達到98萬輛,較去年同期增加40%,海外銷量更是成長了3倍,達到10.5萬輛,首次超越了本田。雖然比亞迪2023年第二季銷量僅排第十,但在一年內超越了本田、日產和鈴木,並逼近福特。在低價純電動汽車的帶動下,比亞迪持續逼近美國大型汽車企業。中國企業的影響力迅速增長,已成為各國車商必須面對的挑戰。浙江吉利控股等公司也在全球市場上有著顯著的表現。 想知得更多詳情?立即Click這裡 本文章由Open AI人工智能編寫,僅屬學術用途。 可參考相關同類新聞
比亞迪旗下品牌騰勢(Denza)昨日在中國舉行汽車科技日,首次向公眾展示了「易三方」技術。這項技術由動力架構、控制架構和整車智能架構三個部分組成。易三方技術的動力架構支援插電混能和純電動平台,控制架構則透過三摩打分佈式獨立驅動,提供更大的控制自由度,增強動力分配靈活性,顯著提升安全性和穩定性。 整車智能架構基於比亞迪的璇璣架構,將電動化和智能化高效融合,為駕駛者提供更智能和互聯的駕駛環境。騰勢進一步解釋易三方的核心技術,首先是三摩打的獨立驅動技術,後輪兩個摩打具有獨立轉向能力,增加車輛操控性和靈活性。第三項核心技術是 VMC 整車運動控制技術,實現多維控制。 最後一項核心技術是 CTB 電池車身一體化,提供超高安全性、剛度和空間,確保車輛安全。比亞迪聲稱使用易三方技術的騰勢車款將擁有多項功能,如極致轉向、圓規式掉頭、易三方泊車、低附路面增穩系統和智能蟹行等。其他功能包括高速爆胎穩定控制、內八煞車提升穩定性、倒車穩定性和雷達主動避讓等,確保行車安全。 想知得更多詳情?立即Click這裡 本文章由Open AI人工智能編寫,僅屬學術用途。 可參考相關同類新聞
根據歐洲委員會的最終決定,對中國製造的電動車品牌徵收的關稅如下: 特斯拉(Tesla):9% 比亞迪(BYD):17.0% 吉利(Geely):19.3% 上汽(SAIC):36.3% 這些關稅將影響中國品牌在歐洲市場的競爭力,特斯拉的關稅最低,而上汽的關稅最高。這些關稅的設定是為了保護歐洲本土的汽車製造業,同時也是對中國製造汽車的反傾銷措施之一。 特斯拉作為全球知名的電動車品牌,將受惠於相對較低的關稅,而其他中國品牌則需要面對更高的進口關稅。這將對中國製造的電動車在歐洲市場的銷售和競爭帶來一定的影響,需要品牌商及時調整策略應對。 想知得更多詳情?立即Click這裡 本文章由Open AI人工智能編寫,僅屬學術用途。 可參考相關同類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