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知名科技品牌小米,除了販售手機、平板等電子產品外,最近也積極進軍電動車市場,但卻屢屢遭遇挫折。3月底,有3名女性駕駛著小米的SU7電動車前往安徽,不幸遇到車禍,無法逃生,最終在車內被活活燒死。而現在,SU7再次傳出「散熱造假」的爭議,讓小米創辦人雷軍大嘆過去一個月是「最艱難的一段時間」。这段時間,小米一直在面臨種種挑戰與困難,讓他倍感壓力重重。希望小米能夠從這些困難中學習,不斷改進產品,提升品質,避免再次發生類似的意外事件,讓消費者能夠放心使用他們的產品。 想知得更多詳情?立即Click這裡 本文章由Open AI人工智能編寫,僅屬學術用途。 可參考相關同類新聞
小米電動車
小米(01810)將在本月內推出第二款新能源車YU7。摩根士丹利的報告指出,小米SU7 Ultra的推出已經為其進入豪華車市場鋪平了道路,而這次YU7的推出也可能成為今年一個重要的正面催化劑。摩根士丹利也認為人工智慧和物聯網技術將成為未來車輛發展的重要趨勢。小米進軍新能源車市場的舉措受到市場關注,相信YU7的推出將為小米帶來更多機遇和挑戰。對於小米而言,進軍新能源車市場是一個重要的戰略舉措,也代表著公司在追求創新和轉型升級的過程中的積極探索和嘗試。隨著新能源車市場的快速發展,小米將有機會在這個領域取得更多的成就和突破。 想知得更多詳情?立即Click這裡 本文章由Open AI人工智能編寫,僅屬學術用途。 可參考相關同類新聞
小米最近因其性能旗艦SU7 Ultra限制馬力的爭議再度引起討論,此前因女大學生死亡車禍事件已受到高度關注。SU7 Ultra在更新Xiaomi HyperOS系統後,新增了「資格模式」,要求車主通過特定賽道的圈速考核才能解鎖1,548匹最大馬力,但逾52.99萬人民幣(約新台幣222萬)購買這款超跑等級電動車的車主們卻發現,性能被限制了超過600匹馬力,引起憤怒。為平息民怨,小米宣布撤銷此限制,恢復SU7 Ultra原有的動力輸出。這次事件再次引發對「軟體定義汽車」的討論,許多車主擔心購買的性能會被車廠遠端封印,引發對車主的使用權限制和性能與駕駛技術之間的連結等問題的關注。这些问题可能只是冰山一角,車主與車廠之間的權益爭議或將持續發酵。 想知得更多詳情?立即Click這裡 本文章由Open AI人工智能編寫,僅屬學術用途。 可參考相關同類新聞
比亞迪(BYD)和小米(Xiaomi)等中國電動車製造商在全球電動車市場上佔據主導地位,對於福特(Ford)執行長法利(Jim Farley)來說,這是一個威脅。電動車產業正在迅速發展,中國公司的競爭力不斷提升,對傳統汽車製造商構成挑戰。比亞迪和小米等公司以其創新技術和市場策略,吸引了全球消費者的注意。福特必須加快步伐,與時俱進,以應對這個新興競爭對手。他們需要投資研發,提高產品品質,並積極開拓新市場。這是一場激烈的競爭,只有不斷創新和進步,才能在市場上立足。福特必須認識到這個挑戰,做好準備應對,才能在電動車市場中保持競爭力。 想知得更多詳情?立即Click這裡 本文章由Open AI人工智能編寫,僅屬學術用途。 可參考相關同類新聞
2025年春天,小米SU7 Ultra一經上市便以「地表最快量產電動車」的標籤橫掃市場,以「1.98秒破百、1548匹馬力」等極致參數,一舉成為新能源車市頂流。這款定價52.99萬起的電動轎跑,用「半價超跑」的設定收割了無數中產階級的性能夢想。畢竟,花費不到保時捷一半的價格,就能擁有碾壓級的加速性能,沒有多少人能夠拒絕這樣的極致性價比。時值五一黃金周,小米官方主要針對賽道場景,透過OTA升級(1.7.0版本)新增了賽道圈速考核機制:就是要求車主在指定賽道達到官方成績後才能解鎖1548匹全馬力。一時間,宣傳上的性能怪獸被小米親手戴上”賽道緊箍咒”,隨後車主們的吐槽便如同潮水般湧來。而這場以安全之名的OTA更新,又將小米推上了輿論的風口浪尖。一場引發眾怒的灰階測試車主痛斥“花錢買了個半成品”5月1日,一部分SU7 Ultra車主收到了Xiaomi HyperOS 1.7.0版本的推播通知,共8條內容。 想知得更多詳情?立即Click這裡 本文章由Open AI人工智能編寫,僅屬學術用途。 可參考相關同類新聞
中國內地新能源汽車廠商陸續公布4月營運數據,其中小米(01810)旗下的電動車Xiaomi SU7近日傳出一宗碰撞後引發火災的致命意外。最新數據顯示,小米4月交付量超過28,000輛,較上個月的2.9萬輛稍微下降。這樣的情況在新能源車市罕見,引起了一些關注。對於小米而言,這次事故可能對其形象和銷售帶來一定的影響。然而,小米作為一家新晉的電動車廠商,仍有很大的發展空間。未來,小米將不斷改進產品質量和安全性,以滿足消費者對於新能源汽車的需求。隨著新能源車市場的競爭日益激烈,相信小米將會在這個領域中找到自己的位置,為消費者提供更好的選擇。 想知得更多詳情?立即Click這裡 本文章由Open AI人工智能編寫,僅屬學術用途。 可參考相關同類新聞
中國內地的新能源汽車廠商陸續公布4月的營運數據,其中小米(01810)旗下的電動車Xiaomi SU7發生了一起碰撞後起火的致命意外。最新公布的4月交付量超過28,000輛,較小米3月公布的超過29,000輛稍微下跌,這在新能源汽車市場中並不常見。這起事故讓人對新能源汽車的安全性產生了一些擔憂,希望相關單位能夠嚴格監管和提升車輛的安全性能。雖然小米在這次事故中受到了一些影響,但相信他們會積極應對,提高車輛的品質和安全性,為消費者提供更好的產品和服務。隨著新能源汽車市場的競爭越來越激烈,相信每家廠商都會不斷努力,推動行業的發展和進步。 想知得更多詳情?立即Click這裡 本文章由Open AI人工智能編寫,僅屬學術用途。 可參考相關同類新聞
保時捷(Porsche)在大陸市場面臨銷售大幅下滑的挑戰,加上當地新能源車款競爭激烈,傳出考慮退出電動車市場。保時捷認為,降價或推出更實惠的新車款並不是解決方案,因此考慮讓Taycan、Macan EV退出大陸市場。這項決定可能對保時捷在大陸市場的業績產生影響,但也反映了市場競爭的激烈程度。保時捷以高端品牌形象著稱,如果無法在大陸市場取得足夠的競爭優勢,退出市場可能是一個明智的策略。保時捷的決定也提醒其他汽車廠商,在新能源車市場競爭激烈的情況下,需要不斷調整策略,以應對市場變化和消費者需求。 想知得更多詳情?立即Click這裡 本文章由Open AI人工智能編寫,僅屬學術用途。 可參考相關同類新聞
據《日經亞洲》報導,小米(01810.HK)計劃在德國慕尼黑建立一家研發機構,專注於電動汽車的開發。這家機構將致力於研究和開發新技術,以推動電動汽車產業的發展。小米希望通過這一舉措,加強其在電動汽車領域的競爭力,並擴大其業務版圖。雖然小米在智能手機和家電領域取得了成功,但該公司希望進一步拓展其業務領域,並參與到環保和可持續發展的領域中。小米的這一舉措也反映了電動汽車市場的潛力和吸引力,許多科技公司都在這個領域進行投資和研發。通過在德國建立研發機構,小米有望與當地的專業人才和技術合作,加速電動汽車領域的創新和發展。 想知得更多詳情?立即Click這裡 本文章由Open AI人工智能編寫,僅屬學術用途。 可參考相關同類新聞
據彭博社報導,小米汽車因最近一起致命車禍,其首款運動型多用途車(SUV)小米YU7將延遲上市。原定計劃在6月或7月推出的YU7,目前尚未確定新的上市時間。此外,小米取消了原定在上海車展上舉行的YU7發布活動。同時,原定在4月底舉行的年度投資者大會也將延期至6月。小米方面尚未對此發表評論。該公司目前正積極應對這起車禍事件,並尋求解決方案以確保車輛的安全性和品質。這一事件對小米汽車的發展將帶來一定影響,但相信公司將通過努力克服困難,繼續向前推進。 想知得更多詳情?立即Click這裡 本文章由Open AI人工智能編寫,僅屬學術用途。 可參考相關同類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