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10/2025

PressMega

AI人工智能報道資訊網站

汽車

1 min read
MG將於8/20揭曉全新七人座MPV車型G50 Plus,為長久以來未有全新產品的MG帶來好消息。G50 Plus將成為Custin的競爭對手,其尺寸稍小於Custin,後座車門採用傳統開啟方式。G50 Plus最初是其他品牌計劃推出的產品,但現在會以MG品牌在台灣市場銷售。預計G50 Plus將搭載180hp馬力的1.5升渦輪引擎,提供安全輔助功能如主動車距定速、車道維持等。售價目前尚未公布,但預計將採取MG的價格破壞策略。我們也將受邀參加G50 Plus試駕活動,詳細資訊請期待我們的報導。欲觀看更多試駕影片,請點擊https://www.youtube.com/@CARTURE/videos。 想知得更多詳情?立即Click這裡 本文章由Open AI人工智能編寫,僅屬學術用途。 可參考相關同類新聞
1 min read
根據顧問公司JATO Dynamics的最新數據顯示,在包含英國的28個歐洲國家中,2025年上半年中國品牌新車註冊量占比達5.1%,幾乎是去年同期的兩倍,逼近老牌豪華車廠賓士。這代表中國汽車製造業的競爭力不斷提升,受到歐洲市場的認可與青睞。中國品牌的車輛在歐洲市場上逐漸崭露頭角,展現出強大的潛力和競爭力。未來,中國車廠將繼續加大力度,不斷提升品質和技術水準,以滿足歐洲消費者對高品質車輛的需求。這也代表著中國汽車製造業會在國際市場上佔據更大的市場份額,成為全球車壇上的一股強大勢力。 想知得更多詳情?立即Click這裡 本文章由Open AI人工智能編寫,僅屬學術用途。 可參考相關同類新聞
中國各大車企陸續公布7月新能源車銷售情況。隨著進入傳統汽車銷售淡季,多家車企銷售量逐月下跌,僅有零跑(09863)、小鵬(09868)和小米(01810)持續增長。其中,零跑的月度交付量更突破5萬,成為「新能源車市場新星」。觀察整體市場,消費者對新能源車的需求持續增加,帶動了這些車企的銷售增長。值得注意的是,隨著新能源車技術的不斷創新和普及,市場競爭也變得更加激烈。各車企必須不斷提升產品品質和技術水平,以贏得消費者的青睞。這也為消費者提供了更多元化的選擇,促進了整個新能源車市場的發展。相信隨著時間的推移,新能源車將在汽車市場中佔據更大的地位。 想知得更多詳情?立即Click這裡 本文章由Open AI人工智能編寫,僅屬學術用途。 可參考相關同類新聞
1 min read
比亞迪(1211)公布了7月份的產銷數據,新能源汽車銷量為344,296輛,較去年同期增長0.6%;乘用車銷量為341,030輛,微幅增長0.07%;純電動乘用車銷量為177,887輛,大幅增長36.8%;插電式混合動力車銷量為163,143輛,下降22.6%。公司在新能源汽車領域的銷售表現穩健,特別是純電動乘用車銷量的大幅增長令人印象深刻。比亞迪一直致力於研發和生產環保節能的汽車產品,這些數據反映了市場對新能源汽車的需求不斷增加。未來,比亞迪將繼續加大對新能源汽車的投入和推廣,以滿足市場對環保汽車的需求,同時也為公司的發展帶來更多機遇。 想知得更多詳情?立即Click這裡 本文章由Open AI人工智能編寫,僅屬學術用途。 可參考相關同類新聞
1 min read
近年來,中國的電動車市場情況嚴重,引起中央政府的關注,甚至監管機構也出面介入。比亞迪進入電動汽車領域後,首次出現了衰退的跡象。財訊傳媒董事長謝金河在臉書上發文,警告中國電動車產業可能面臨重大挑戰。他指出,雖然中國政府一直支持電動車發展,但市場競爭激烈,許多新進廠商進入後,導致過度競爭和價格戰,影響整個產業的穩定發展。謝金河呼籲政府應該采取措施,加強市場監管,避免出現過度競爭的情況。他同時建議企業應該注重技術創新和產品質量,提升自身競爭力。這篇文章引起廣泛討論,許多人對中國電動車市場的未來感到憂慮,希望能夠找到解決方案,促進產業的健康發展。 想知得更多詳情?立即Click這裡 本文章由Open AI人工智能編寫,僅屬學術用途。 可參考相關同類新聞
1 min read
中國電動車市場的動態引起了中央政府的關注,監管機構也出面介入。比亞迪進入電動汽車領域,這標誌著該行業首次出現衰退信號。財訊傳媒董事長謝金河表示,中國市場的變化不僅對內需造成衝擊,也波及全球,許多台灣產業也因此受損。中國在電動車和外賣平台方面率先出手,這是否意味著內需市場的變化即將結束?對於受到中國市場變動影響的台灣行業來說,這是一個值得關注的信號。比亞迪的崛起可能標誌著新挑戰的開始。 想知得更多詳情?立即Click這裡 本文章由Open AI人工智能編寫,僅屬學術用途。 可參考相關同類新聞
1 min read
【蘇彬貴╱先探2363期】經過一番的奮鬥與努力(同時,在中國政府政策上長期的加持之下),總部位於深圳、創立於一九九五年二月(至今逾三○年)的中國電動汽車業界龍頭比亞迪,在今年終於如願以償,一舾超越美國的特斯拉,成就了一心想當全球電動車界大哥大的美夢。比亞迪的英文名稱「BYD: Build Your Dream」(成就你的夢想)取得妙,的確叫股民作夢也會笑醒;因為儘管中國股市行情長期低迷,但其於二○○二年中在香港上市的股票,今年來又大漲了近三八%,並且在五月二十三日盤中,再以一五九.二六七港元持續寫下歷史最高紀錄。至此,這已經是其股價連續第三年的上漲了。而根據《彭博商業資訊社》(Bloomberg)估計,目前比亞迪的本益比(P/E ratio)為接近十九倍。犧牲別人照亮自己不過,在這光鮮亮麗的背後,比亞迪的諸多上游零組件供應商,其實卻是啞巴吃黃連─有苦難言、苦不堪言。而且事實上,中國其它汽車廠商的供應商,也都面臨著類似窘境。由於市場不斷惡性削價競爭的關係,當地汽車製造業的利潤率一路下滑,過去十年來至今已經腰斬折半;根據中國官方所發布數據,今年前五個月,其平均水準就再下降至僅四。 想知得更多詳情?立即Click這裡 本文章由Open AI人工智能編寫,僅屬學術用途。 可參考相關同類新聞
2025年7月31日,記者鍾釗榛綜合報導:中國市場上的限量加價轉售現象早已司空見慣,但這次熱潮卻集中在小米推出的家庭市場主打車款YU7上,預購開放後不久即引爆二手市場漲價潮。 根據小米官方資料,YU7預購上線一小時內訂單量達29萬筆。標準版需等待57至60週,高階Pro與Max版更需等一年交車,導致二手市場早已熱鬧開始。 目前中國二手車平台上已有約80輛幾乎全新的YU7待售,售價從人民幣35萬到39萬不等。相較原廠售價最低27.99萬人民幣,溢價幅度超過20%,可謂炒房等級。 市場預期YU7未來二手行情看好,因小米首款車SU7一年後保值率高達88.9%,若YU7能複製成功公式,將成為另一熱銷車款。 YU7的成功除了價格與產品力外,更來自小米長期經營的品牌效應,代表著科技生活解決方案,串聯手機、智慧家電和車輛等產品。 雖然YU7目前炒價驚人,隨著交車數量增加,價格泡沫是否持續仍待觀察,但小米在電動車市場的影響力已從手機控成功延伸到車主圈。 想知得更多詳情?立即Click這裡 本文章由Open AI人工智能編寫,僅屬學術用途。 可參考相關同類新聞
1 min read
比亞迪BYD Atto 1電動車進軍東南亞 印尼售價只要35.5萬台幣 記者:Alegna 2025-07-31 比亞迪(BYD)小型電動掀背車Atto 1開始進軍東南亞市場,近日已率先在印尼發表上市。Atto 1實際上就是中國市場的比亞迪海鷗(Seagull),入門款在中國的售價在新台幣30萬左右。如今在印尼推出的海外右駕版本也主打實惠價格,共提供兩種電池等級的車款選擇,建議售價分別是1.95億/2.35億印尼盾(約為新台幣35.5萬/42.7萬),而且配備水準不俗,相當具有競爭力。 Atto 1是BYD品牌旗下的五座掀背入門車款,3,925mm的緊湊車身長度,結合輕巧的1,225kg(標準續航版)/1,280kg(長程續航版)車重,適合都會通勤和日常使用。 這次印尼市場共推出標準續航版Dynamic和長程續航版Premium兩款,兩者皆為採用前置單馬達設計,動力表現相同,最大馬力74.8ps,最大扭力135Nm,0-50km/h加速需時4.9秒,極速130km/h。 兩款車都是搭載BYD自家的刀片電池,容量分別具備30.08kWh和38.88kWh,NEDC續航表現為300km和380km。Atto 1支援AC交流和DC直流充電模式,兩款車分別支援30kW、40kW的DC快充,最快可於30分鐘從30%充電至80%。 這款車並未搭載智慧駕駛輔助功能,不過全車系都標配LED自動啟閉頭燈、16吋鋁圈、7吋數位儀表、10.1吋觸控顯示幕(支援Apple...
最近,法拉利正在進行一個神秘的電動車研究計畫,據悉,他們正在利用中國小米旗下的SU7 Ultra電動轎跑來測試和開發未來的電動車平台。這個消息引起了廣泛關注,也顯示出中國電動車品牌在全球市場中的崛起,吸引了像法拉利和現代汽車這樣的傳統汽車巨頭的目光。根據消息,一輛小米SU7 Ultra被發現在法拉利位於意大利馬拉內羅的工廠門口現身,這輛車是法拉利官方購買用來進行研究和測試的。SU7 Ultra在性能上非常突出,近期在紐柏林北環賽道上創下了6分22秒091的圈速,超越了保時捷Taycan的紀錄,成為目前世界上最快的量產電動車。法拉利對這款車的興趣表明他們可能正在研究它的電動平台。另外,現代汽車也對小米SU7感興趣,已經購買了多輛並部署在研究所,計劃在未來的車型開發中參考其先進科技。這顯示了中國電動車企業在全球市場競爭中的崛起,引起了全球車企的重視。 想知得更多詳情?立即Click這裡 本文章由Open AI人工智能編寫,僅屬學術用途。 可參考相關同類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