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10/2025

PressMega

AI人工智能報道資訊網站

汽車

1 min read
中國電動車龍頭比亞迪(BYD)最近再次傳來好消息,旗下純電動休旅車款「元UP」(Yuan Up),在海外市場被稱為「Atto 3」,於本週一(6月23日)宣布,全球累計銷量已突破100萬輛大關。這不僅是元UP的重要里程碑,也是比亞迪「王朝系列」中第3款達到百萬銷量的電動車款。 據外媒《electrek》報導,比亞迪元UP電動休旅車於2022年2月在中國市場首次亮相,僅歷時約3年4個月,就在全球市場創下破百萬輛的銷售紀錄,顯示其強勁的市場競爭力。此前,比亞迪王朝系列已有2款車款達到百萬銷量,分別是宋(BYD Song,全球市場稱Seal U)和秦Plus(Qin Plus)轎車。 在海外市場,元UP以「Atto 3」之名行銷,表現同樣出色。例如在韓國市場,Atto 3在不到一週內就有超過1000張預訂單,證明其在全球受歡迎。元UP提供不同電池選項,中國市場續航里程為430公里和510公里,全球市場則提供345公里和420公里的選擇,滿足消費者需求。 此外,比亞迪另一暢銷電動車款海鷗(Seagull),在全球市場也持續創造佳績。這顯示比亞迪在全球電動車市場的強勁增長勢頭和日益擴大的影響力。資料來源:electrek。 想知得更多詳情?立即Click這裡 本文章由Open AI人工智能編寫,僅屬學術用途。...
小米創辦人雷軍於6月23日透過個人社群平台正式宣布,旗下最新電動車款小米YU7將於6月26日晚間7點正式發表並上市。這場發表會將同步公開新一代小折疊手機Xiaomi Flip2、小米平板7S Pro,以及一款號稱「面向下一個時代的個人智慧型裝置」,展現小米在AI與智慧裝置領域的努力。雷軍甚至透露了YU7的全新車色「流金粉」,這是一款結合金屬光澤與粉色調的特殊塗裝,預料將吸引年輕族群與女性車主目光。從先前透露的資訊顯示,小米YU7擁有4,999mm車長、1,996mm車寬與1,600mm車高,軸距達3,000mm,車身比例大氣修長,空間表現亦可圈可點。全車最大儲物空間達1,970公升,包含前行李廂141公升、後廂678公升,後座椅放倒後更可擴充至1,758公升,定位為適合家庭長途出遊的多功能電動車款。小米YU7將推出三種車型編成,分別為標準版、Pro版、Max版,採用800V碳化矽高壓平台,最快僅需15分鐘即可補充約620公里的續航里程。主動安全與智慧駕駛系統方面,小米YU7也有亮眼呈現,全車系標配LiDAR光達、毫米波雷達、高清攝影機、超音波感測器,強調高階舒適性與行路穩定性。 想知得更多詳情?立即Click這裡 本文章由Open AI人工智能編寫,僅屬學術用途。 可參考相關同類新聞
1 min read
中國電動車主導全球市場!產業專家:領先其他國家10年 在許多國家,電動車被視為奢侈品,但在中國,街道上已是滿坑滿谷。有中國司機接受BBC採訪時表示:「我開電動車是因為我窮」、「開油車成本太高了,開電動車能省錢,而且還環保。」據悉,去年中國市場銷售的新車中,近半數是電動車。 汽車產業分析師鄧恩指出,在電動車領域,中國領先其他國家10年,性價比和技術水平更是其他國家的10倍。中國品牌比亞迪在今年初超越美國對手特斯拉後,已主導全球電動車市場。中國政府投入了巨額資金發展電動車產業,並建成全球最大公共充電網絡。 儘管有人指責中國電動車是「可被北京遠程操控的有輪電腦」,但比亞迪執行副總裁李柯表示,比亞迪採用最高標準的數據安全防護,數據由本地運營商處理,實際做得比競爭對手好上10倍。中國電動車的崛起,對於全球氣候災難的避免至關重要,中國的優勢地位應該讓支持轉型的西方政府振奮。 想知得更多詳情?立即Click這裡 本文章由Open AI人工智能編寫,僅屬學術用途。 可參考相關同類新聞
1 min read
特斯拉的市值取決於不同人的說法,範圍從3700億美元到1.6萬億美元不等。這些數字會隨著人們將特斯拉視為一家電動汽車製造商還是一家科技公司,尤其是在機器人和智能機器人領域的未來發展方面而有所改變。根據彭博社的報導,分析師對特斯拉股票的12個月目標價格從115美元到…不等。這反映了市場對特斯拉未來發展的不同看法和預期。隨著特斯拉在電動汽車市場和科技領域的持續創新和發展,其市值也將受到不同因素的影響。特斯拉的價值可能會因公司策略、市場趨勢和競爭環境等因素而有所波動,投資者應密切關注相關信息,以做出明智的投資決策。 想知得更多詳情?立即Click這裡 本文章由Open AI人工智能編寫,僅屬學術用途。 可參考相關同類新聞
1 min read
「汽車行業恆大論」風靡一時,產業內的價格戰激烈不斷。究竟是誰在為新能源汽車行業的蓬勃發展買單?這是眾人關注的焦點。新能源汽車市場正處於快速成長的階段,各大車廠紛紛投入生產,競爭激烈。消費者在享受價格下降的同時,也感受到了產品品質的提升。然而,這樣的價格戰究竟對於整個行業來說是好是壞?值得探討。無論如何,新能源汽車的崛起已成不可逆轉的趨勢,未來的市場將會更加多元化,消費者將有更多的選擇。希望在激烈的競爭中,能夠催生更多的創新技術和產品,推動整個行業朝著更加可持續和環保的方向發展。 想知得更多詳情?立即Click這裡 本文章由Open AI人工智能編寫,僅屬學術用途。 可參考相關同類新聞
最近,浙江省一位姓李的男子因為眼睛太小,開車時被小米汽車的疲勞駕駛識別系統不停提醒專注駕駛而感到困擾。他提供的行車影片顯示,在正常行駛期間,系統不斷提示他「請專注駕駛,注意安全」,即使他盡力睜大眼睛,提示聲音仍然持續響起,引發消費者對車輛監測準確性的討論。 李男表示,初步判斷系統可能誤判是因為陽光照射造成辨識失誤。當他用力睜眼時,系統才暫時停止提示,但一旦眼神恢復正常,警示聲又再次響起。這樣的體驗讓他在日常駕駛中感到相當煩躁,擔心長期影響駕駛安全。 影片下方留言區有許多網友也反映類似問題,指出類似情況也出現在其他品牌如領克、深藍等車款上。有消費者已向客服反映相關問題,希望改善疲勞識別系統的靈敏度與準確性,避免頻繁誤報影響行車體驗。 想知得更多詳情?立即Click這裡 本文章由Open AI人工智能編寫,僅屬學術用途。 可參考相關同類新聞
1 min read
2025年6月20日(優分析產業數據中心)報導,自2025年初以來,已有四艘比亞迪運輸船在巴西靠岸,總計約運送2.2萬輛車,顯示中國車廠將巴西視為拓展海外市場的重點。據巴西汽車工業協會估計,2025年中國製車輛進口量將接近20萬輛,年增約40%,約佔巴西輕型車註冊總量的8%。巴西取消電動車進口關稅以促進轉型,讓中國車廠得以在其他市場遭遇壁壘時,把巴西作為戰略出口中心。 巴西已成為中國汽車迅速擴張的關鍵戰場,中國工廠產出過剩的新車,出口量大增,2023年超越日本成為全球最大汽車出口國。巴西政府制定政策,促進電動與插電式混合動力車的銷售。比亞迪在其他市場的擴張受阻,被迫壓低價格,但在巴西市場仍有優勢。巴西政府歡迎中國車廠在當地投資,但進口關稅調整仍有爭議。巴西正努力在保護環境與促進就業之間取得平衡,並依賴中國進口推動綠能汽車普及。 想知得更多詳情?立即Click這裡 本文章由Open AI人工智能編寫,僅屬學術用途。 可參考相關同類新聞
日本遊戲開發商Polyphony Digital日前宣布,與中國科技品牌暨電動車製造商小米展開合作。他們將小米品牌旗下首款高性能電動車SU7 Ultra收錄至《Gran Turismo 7》中,成為遊戲更新的新車款,也是遊戲中首款中國車。這項合作讓全球車迷與玩家引頸期盼,象徵中國車廠正式進軍國際虛擬賽車舞台。這將為遊戲增添更多元的選擇,也是中國車廠在遊戲界的一大突破。相信這款高性能電動車將為遊戲帶來更多刺激與挑戰,讓玩家們能夠體驗到不同的駕駛樂趣。這次合作也展現了跨國企業之間的合作與互信,帶動了遊戲產業的發展,讓玩家們有更多新奇的體驗。 想知得更多詳情?立即Click這裡 本文章由Open AI人工智能編寫,僅屬學術用途。 可參考相關同類新聞
1 min read
上個月底,全球最大的汽車運輸船首次停靠在巴西伊塔雅伊港,載著數以千計的中國製電動車,其中大部分來自中國最大的新能源車製造商比亞迪。然而,這艘巨大的船並未受到巴西汽車業界和工會的一致歡迎,反而引起了他們的擔憂。 巴西汽車業界和工會擔心這些進口的中國製電動車將對當地汽車市場造成競爭壓力,影響到巴西本土汽車製造商的利益。他們擔心這將導致就業機會減少和市場份額下降。 比亞迪作為中國最大的新能源車製造商,一直在積極擴大其國際市場份額。然而,這也引起了其他國家汽車製造商和政府的關注和擔憂。這次停靠在巴西的事件可能是一個開始,將影響到全球汽車市場格局的改變。 想知得更多詳情?立即Click這裡 本文章由Open AI人工智能編寫,僅屬學術用途。 可參考相關同類新聞
1 min read
香港政府提出調整電動私家車牌照費用,該提議於2025年4月25日提交立法會交通事務委員會的文件中詳細說明,將根據功率分為5個級別收費,並在3年內逐步將費用提高至與汽油私家車相當。根據政府數據顯示,截至2025年4月,香港的電動私家車數量急劇增加,已有105,609輛註冊,佔全港私家車總數的18.3%。由於電動車能源成本較低,每年可節省約32,000港元,加上維修保養費用較低,因此受到越來越多人的青睞。為了符合國際慣例並反映電動車的功率輸出,政府建議修訂電動私家車的年度牌照費用,以更公平的收費結構。根據新的牌費分級,根據車輛功率不同分為5個級別,並逐年增加費用,直至2028年最高級別的電動車牌費將達到11,000港元。專家認為這種新的收費方式更為科學,能夠更公平地反映車輛的特性。 想知得更多詳情?立即Click這裡 本文章由Open AI人工智能編寫,僅屬學術用途。 可參考相關同類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