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
運輸署公布了去年12月份本地車市統計數據,並隨之發布了2024年香港車壇的成績單。根據數據顯示,2024年1至12月,私家車(新車)的登記總數為46,709輛,比起2023年(44,169輛)增長了5.75%。其中,電動車的比例高達71.09%(33,206輛),相較於2023年的64.62%有進一步的增長。雖然香港的經濟復甦較為緩慢,但2024年全年新車登記量卻創下新高。國產電動車具有高性價比,廣受歡迎,成為推動市場增長的重要引擎。文字及部分圖片來源:文、部份圖版。 想知得更多詳情?立即Click這裡 本文章由Open AI人工智能編寫,僅屬學術用途。 可參考相關同類新聞
上星期,港股一開始表現強勢,但隨後在特朗普確認對中國徵收關稅後急轉直下,市場情緒受到影響。恒生指數失守兩萬三關口,收報22,941點,全周累跌2.3%。在科技股中,小米表現較為突出。這波市場波動引起投資者關注,對於未來的走勢充滿不確定性。投資者應密切關注市場動態,適時調整自己的投資策略。特朗普政府對中國的貿易政策將是市場關注的焦點,投資者需要謹慎應對市場變化,以保護自己的投資。希望隨著國際貿易環境的穩定,市場情緒能夠逐漸恢復,投資者可以獲得更穩定的投資回報。 想知得更多詳情?立即Click這裡 本文章由Open AI人工智能編寫,僅屬學術用途。 可參考相關同類新聞
英之傑集團代理上汽大通MAXUS,最近推出了全新的eDELIVER 5純電動客貨車。香港市場上有SWB標準版和LWB長陣版,分別有3座位和6座位的低頂和高頂選擇。其中,市場上熱銷的是高頂標準3座位版,還有新推出的低頂長陣6座位版本,不到2米高的車身可以輕鬆進出各大室內停車場。新車享有商用電動車免首次登記稅優惠政策,售價為HK$328,000起,首批新車預訂更可獲得價值HK$54,000的獎賞,包括首次免費保養服務和3年的「智行無憂保養計劃」等。試駕發現,新車搭載64kWh鋰電池,續航力達332km,支援70kW DC快充,充電時間為42分鐘。具有多套主動安全系統,如ESP電子行車穩定操控、FCW&AEB前方碰撞預警和自動緊急制動等功能。座艙設計寬敞舒適,配備12.3吋中控觸屏、360全景泊車鏡頭和無線Apple CarPlay介面。MAXUS eDELIVER 5 LWB的詳細資料可向新宇汽車查詢。 想知得更多詳情?立即Click這裡 本文章由Open AI人工智能編寫,僅屬學術用途。 可參考相關同類新聞
中國電動汽車品牌比亞迪(BYD)推出首款車型“ATTO 3”在韓上市時因購車補貼問題延遲上市,給預購消費者帶來困擾。比亞迪南韓公司在完成上市認證後開始預售,首周銷量超過1000輛,但新車尚未交付。電動汽車在韓上市需通過多項認證程序,包括環境友好汽車申報和購車補貼評估。比亞迪直到最近才提交補貼評估所需資料。部分觀點指出,比亞迪可能受歐美關稅壓力,轉向亞洲市場,因此急切進軍南韓市場。比亞迪南韓方面表示,交付時間難以確定,希望在3月內完成新車交付。【版權歸韓聯社所有,未經授權嚴禁轉載複製和用於人工智慧開發及利用】。 想知得更多詳情?立即Click這裡 本文章由Open AI人工智能編寫,僅屬學術用途。 可參考相關同類新聞
片段來源:Car Something
今天(2日)中午12時42分,一輛比亞迪(BYD)電動車在大坑勵德邨道2至38號勵德邨泊車時,突然失控撞向邨榮樓外牆,右邊車頭損毀,車身受損嚴重。事故發生後,車上的駕駛員和乘客都沒有受傷,但造成外牆和車輛嚴重損壞。當地警方和救援人員趕到現場處理。這起車禍引起了當地居民的關注和議論,大家紛紛前來觀看事故現場。目前尚不清楚導致車輛失控的原因,當地交通部門已展開調查。這起意外提醒人們在駕駛電動車時要格外小心,遵守交通規則,確保行車安全。希望這樣的事故不會再次發生,保障所有行人和駕駛員的生命安全。 想知得更多詳情?立即Click這裡 本文章由Open AI人工智能編寫,僅屬學術用途。 可參考相關同類新聞
【大紀元2025年03月01日訊】(大紀元記者李言綜合報導)小米原本是一家智能手機企業,四年前才進軍電動車行業。然而,今年小米的生產線預計將生產30萬輛電動汽車,並在上市不到一年內交付超過13.5萬輛。《華爾街日報》分析指出,小米如此爆炸式增長並非單靠市場競爭獲得,而是來自中共政府補貼和中國車企普遍採取的低價策略。然而,這種「零利潤」擴張戰略能否持久備受質疑。 這些企業通過大幅壓低價格並不計短期盈利,向全球市場傾銷廉價電動車,迫使外國車企被迫削減電動車投資,同時引發西方做出反擊。中共政府長期向電動車產業提供巨額補貼、低息貸款和政策支持,使得中國車企可以不受市場機制限制地擴張產能並不計成本地進行競爭。 中國車企的「零利潤」戰略已引發美國、歐盟等國家的警告,甚至導致加徵關稅以防止破壞當地市場秩序。中國企業如小米依賴政府補貼和低價策略搶佔市場,但這種模式是否能持久仍有待觀察。隨著市場競爭激烈和國際反應加劇,中國車企未來面臨的挑戰將更加嚴峻。 想知得更多詳情?立即Click這裡 本文章由Open AI人工智能編寫,僅屬學術用途。 可參考相關同類新聞
電動車越來越普及,Tesla 超級充電站的負荷也越來越大。為了提升充電效率,Tesla 在全球多個地區陸續推出「擁擠費」。最近,香港也正式加入這項措施,引起車主關注。擁擠費是指當車主在充電站充電時,電量達到一定水平或充電程序結束,而充電站使用率高時,將收取額外費用。目的是鼓勵車主在電量足夠時盡快離開,提高充電站效率。在香港,擁擠費為每分鐘4港元至8港元,沒有上限。車主可透過 Tesla 應用程式接收通知,並在通知後5分鐘內離開充電站以避免收費。此外,選擇非繁忙時段充電、使用家充等方法也可幫助避免擁擠費。Tesla 在香港建立了多個超級充電站,覆蓋港島、九龍和新界。全球其他地區也實施了類似的擁擠費措施。香港消費者委員會也接獲有關電動車充電的投訴,包括有關「閒置費」的投訴。 想知得更多詳情?立即Click這裡 本文章由Open AI人工智能編寫,僅屬學術用途。 可參考相關同類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