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大眾汽車集團於週三發布了入門級電動車ID.Polo,預計售價低於2.5萬歐元,並將其定位為平民車。這被視為大眾對抗中國車企如比亞迪等在歐洲市場推出低價車型的舉措。ID.Polo是大眾集團加速電動化轉型的一部分,旨在應對日益嚴峻的環保要求。這款電動車的推出將使更多人能夠接觸到綠色出行的方式,同時也將提高電動車在歐洲市場的競爭力。大眾汽車集團希望通過推出ID.Polo,擴大其在電動車領域的市場份額,並與其他汽車品牌展開激烈競爭。這也符合消費者對於環保和節能產品越來越高的需求,預計ID.Polo將在歐洲市場受到廣泛關注和歡迎。 想知得更多詳情?立即Click這裡 本文章由Open AI人工智能編寫,僅屬學術用途。 可參考相關同類新聞
BYD電動車
2025年9月3日13:42,記者鍾釗榛綜合報導,中國電動車品牌BYD宣布,在日本市場推出限時降價策略,調降幅度從50萬到117萬日圓,時間至9月底。此次降價針對轎車款EV「SEAL」、小型車EV「DOLPHIN」和SUV「SEALION 7」,旨在搶占日本市場並擴大市占率。 其中,四輪驅動款「SEAL」價格降117萬日圓,最低售價455萬日圓;「DOLPHIN」則降50萬日圓至249.2萬日圓,比日產輕型EV「Sakura」便宜10萬日圓。BYD在日本銷售持續增長,7月銷量較去年同期增加9.7%,累計1至7月銷量暴增50%至1,936台,顯示降價策略成效顯著。 日媒指出,中國電動車將進軍日本輕型汽車市場,並計畫於2026年推出專屬輕型EV,對日本車廠造成挑戰。中國電動車這次降價不僅是為了促銷,更是為了快速進入日本市場,並布局未來日本專用車型。隨著新能源車在日本普及,價格親民且性能優越的EV正逐漸改變市場生態。 想知得更多詳情?立即Click這裡 本文章由Open AI人工智能編寫,僅屬學術用途。 可參考相關同類新聞
據《Barron’s》報導,中國電動車市場正經歷劇烈變革,儘管整體銷量依然強勁,但競爭激烈、價格戰殘酷,市場已非所有品牌都能輕鬆成長的藍海,獲利能力也成各車廠嚴峻考驗。 根據花旗分析師 Jeff Chung,純電動車銷量已占中國新車總銷量三分之一,較一年前顯著提升。然而,這成長背後更激烈競爭,導致電動車價格下降,各品牌利潤受壓。 比亞迪為市場龍頭,8月乘用車總銷量371,501輛,年增不到1%,純電動車銷量卻大幅增長34%至199,585輛。然而,插電式混合動力車銷量下降23%至171,916輛。 理想汽車8月交付28,529輛汽車,年減41%,表現略低市場預期。蔚來汽車銷量31,305輛,年增55%,小鵬汽車37,709輛,年增169%。 特斯拉中國銷售困難,到7月售出約309,000輛純電動車,年減5%。全球銷量2025年上半年年減13%。比亞迪和特斯拉的獲利受價格戰影響,利潤皆下降。 想知得更多詳情?立即Click這裡 本文章由Open AI人工智能編寫,僅屬學術用途。 可參考相關同類新聞
中國電動車龍頭企業比亞迪(BYD)最近公布的財報顯示,第二季度淨利潤下降了近30%,主要受到中國國內激烈的電動車價格戰影響。財報公布後,比亞迪在香港上市的股價下跌了近8%。儘管比亞迪的海外銷量持續擴大,帶動第二季度營收增長了14%至約2010億元人民幣,但盈利能力卻受到嚴重侵蝕。比亞迪在半年報中指出,中國電動車市場的價格競爭越來越激烃,對產業發展造成了負面影響。面對不公平的競爭,中國政府已在5月警告汽車製造商,將懲罰惡意削價的行為。儘管單季獲利下滑,比亞迪上半年的整體表現依然穩健,淨利達到155億元人民幣,年增近14%,營收也攀升了約23%。為了對抗國內激烈的競爭,比亞迪等中國車廠正積極拓展海外市場,並在歐洲多國推出具競爭力的新車。這表明比亞迪在全球市場的擴張策略正逐步發酵。 想知得更多詳情?立即Click這裡 本文章由Open AI人工智能編寫,僅屬學術用途。 可參考相關同類新聞
近來,日產汽車陷入前所未有的低潮,不僅因引擎缺陷面臨集體訴訟和大規模裁員,如今全球銷售也明顯下滑。根據《MarketLines》統計,今年上半年全球日產汽車銷售僅161萬輛,較去年同期下降6%,排名也首次跌出前10名,名列第11名。老對手鈴木以163萬輛超越日產,讓日產面臨內外夾擊的挑戰。 日產在2025年上半年的銷售表現低迷,全球總銷量下滑5.7%至161萬輛,中國市場重挫18%至27萬輛,僅剩2018年高峰期的三分之一,日本本土也減少10%至22萬輛,創下自1993年以來新低。財報顯示,第2季虧損達157億日圓,已連續四季虧損,相較去年同期還有285億日圓的獲利,顯示日產競爭力下滑。 儘管面臨逆境,日產仍持續推動「Re:Nissan」品牌重建計畫,縮減工廠數量並裁員約20,000人。日產在美國市場推出新世代Leaf電動車和Kicks小休旅,並傳出有意重啟經典Xterra精神,打造全新電動越野SUV。未來日產能否透過新電動車策略和經典車款重生,扭轉頹勢,將成為關鍵。 想知得更多詳情?立即Click這裡 本文章由Open AI人工智能編寫,僅屬學術用途。 可參考相關同類新聞
記者彭夢竺/編譯 中國電動車產業的快速發展震驚了全世界。這股成長動力來自政府補貼、稅收優惠和龐大的研發資金。晨星股票分析師Rella Suskin表示,中國電動車在全球市場的競爭力才剛開始展現。 根據外媒《CNBC》報導,中國電動車革命的速度與規模令全球措手不及,分析師認為這股趨勢毫無減緩跡象。 特斯拉執行長馬斯克曾低估中國電動車製造商的潛力。如今,比亞迪站穩領先地位,預計在2024年超越特斯拉成為全球營收最高的電動車製造商。 中國電動車公司蔚來、理想汽車和傳統車廠吉利、上汽集團,以及電池巨頭寧德時代,都在這個領域領先。中國的電動車產業已成為重塑全球汽車市場的重要力量。 在中國風起雲湧的同時,西方市場對中國製電動車實施關稅,歐美車廠尋求政策支援。中國電動車製造商也開始在全球擴張,海外工廠投資超過國內投資。中國電動車產業的競爭壓力已擴散至全球,將為未來汽車市場帶來巨大變革。 想知得更多詳情?立即Click這裡 本文章由Open AI人工智能編寫,僅屬學術用途。 可參考相關同類新聞
比亞迪仰望U9創下全球電動車最高時速紀錄,以472.41公里每小時的驚人速度,震撼全球汽車工業。這不僅是一次極速的挑戰,更是中國汽車工業的一次重要里程碑。比亞迪憑藉完全自主研發的五大核心技術,打造出了具有超強動力的仰望U9。這包括全球首個全域1200V超高壓平台、30000轉高性能電機四電機平台、雲輦-X智慧全主動車身控制系統等,為車輛提供卓越的動力和穩定性。仰望U9的誕生,不僅是打破世界紀錄,更是宣告中國汽車工業的嶄新時代。超跑的誕生象徵著一個國家汽車工業的強大實力,而仰望U9的出現,更是中國汽車工業的自信展現。它的驚世駭俗的表現,將讓更多人認識和尊重中國製造,中國品牌將在國際舞台上展現出更大的影響力。比亞迪仰望U9不僅是一台速度之王,更是中國汽車工業的驕傲。 想知得更多詳情?立即Click這裡 本文章由Open AI人工智能編寫,僅屬學術用途。 可參考相關同類新聞
特斯拉在歐洲市場的銷量持續下滑,而中國車廠BYD則在短短三年內取得驚人的增長。根據最新數據,特斯拉在歐洲7月銷量年減40%,而BYD銷量暴增225%,首次超越特斯拉。歐洲汽車製造商協會表示,純電動車銷量成長39.1%,但特斯拉卻逆勢下滑,今年迄今的累計跌幅達到37%。BYD在歐洲售出13503輛新車,遠超過特斯拉的8837輛。BYD進入歐洲市場不到三年便全面壓過特斯拉,預估可能在2025年全年銷售上超越特斯拉,取代其市場主導地位。特斯拉在歐洲市場缺乏回應與調整,導致銷售持續下滑。歐洲市況不佳並非問題所在,而是特斯拉自身策略錯誤,未能抓住轉型時機。这些数据已经否定了特斯拉CEO马斯克的说法,他认为特斯拉在欧洲表现不佳的原因是其他车厂同样不理想及FSD无法在欧洲上线。 想知得更多詳情?立即Click這裡 本文章由Open AI人工智能編寫,僅屬學術用途。 可參考相關同類新聞
中國車廠比亞迪(BYD)旗下的高級品牌仰望(YANGWANG)推出了電動超跑U9,於2025年8月8日在德國ATP Papenburg汽車測試賽道創下了全新的電動車最高速度紀錄,最高時速達到472.41公里。這次打破紀錄的U9並非市售版本,而是特別調教的U9 Track Edition,為了衝擊極速做了大幅度的調整。車輛搭載1,200 V超高壓車用平台和30,000 rpm高性能四馬達系統,每顆馬達可輸出555 kW,總輸出超過3,000 PS。車輛也強化了電池的熱管理系統,以防止在挑戰極速時出現動力衰退。車手Marc Basseng在完成測試後表示,新技術讓他能再次打破自己的紀錄,U9 Track Edition比去年Owl的紀錄高出33.71公里。從這些紀錄可以看出中國的電動車技術已經相當成熟,但仍需解決電池能量密度和續航里程的問題。 想知得更多詳情?立即Click這裡 本文章由Open AI人工智能編寫,僅屬學術用途。...
中國汽車產業因補貼、稅收優惠和大量研發資金的支持,快速成長並在近年崛起。然而隨著中國市場飽和,汽車製造商已將目光轉向海外市場。根據CNBC報導,中國電動車產業已在世界各地展開競爭。高佳菁撰文,整理報導。原圖片如下:【圖片來源:https://img.ltn.com.tw/Upload/business/page/800/2025/08/28/phpIt3oq3.jpg】。 想知得更多詳情?立即Click這裡 本文章由Open AI人工智能編寫,僅屬學術用途。 可參考相關同類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