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汽車產業因補貼、稅收優惠和大量研發資金的支持,快速成長並在近年崛起。然而隨著中國市場飽和,汽車製造商已將目光轉向海外市場。根據CNBC報導,中國電動車產業已在世界各地展開競爭。高佳菁撰文,整理報導。原圖片如下:【圖片來源:https://img.ltn.com.tw/Upload/business/page/800/2025/08/28/phpIt3oq3.jpg】。 想知得更多詳情?立即Click這裡 本文章由Open AI人工智能編寫,僅屬學術用途。 可參考相關同類新聞
BYD電動車
比亞迪旗下高端子品牌仰望在德國ATP汽車測試帕彭堡測試賽道上,創下了時速472.41公里的全球純電動力汽車最高時速新紀錄。這一壯舉是由仰望最新的U9 Track Edition超級跑車實現的,使其成為全球最快的電動車。 YANGWANG U9 Track Edition採用了相同的e4 Platform平台和DiSus-X核心技術架構,搭載全球首個量產的1200V超高電壓車載平台,配備針對極端條件優化的熱管理系統。四電動馬達系統可提供超過3,000 PS的綜合輸出,每台電動馬達可提供555 kW的峰值功率,使得該車具有每噸1,217 PS的驚人馬力重量比。 此外,車輛配備了DiSus-X智慧車身控制系統,可獨立調整懸吊以提高駕駛者舒適度和操駕信心。輪胎方面,仰望與佳通輪胎合作開發了專注於賽道的半光頭輪胎,以提高輪胎在極端駕駛條件下的性能和耐用性。 透過創造新的全球電動車速度記錄,YANGWANG重新定義了可持續超級跑車的性能水準,體現了比亞迪在創新和永續發展方面的承諾。 想知得更多詳情?立即Click這裡...
比亞迪汽車(泰國)有限公司25日宣布,他們的泰國工廠生產的電動車首次出口至歐洲市場,總數超過900輛,目的地包括英國、德國和比利時。這是比亞迪汽車在拓展國際市場上的一個重要里程碑,也展現了他們在電動車領域的實力。比亞迪汽車一直以來致力於研發和生產環保、節能的電動車,並且在全球市場上取得了不錯的成績。這次出口至歐洲市場,將有助於提升比亞迪汽車在國際市場的知名度和影響力,也有助於歐洲市場更廣泛地認識和使用電動車。比亞迪汽車將繼續努力,持續推動電動車的發展,為打造更環保的交通工具做出貢獻。 想知得更多詳情?立即Click這裡 本文章由Open AI人工智能編寫,僅屬學術用途。 可參考相關同類新聞
MoneyDJ新聞報導,日本汽車大廠日產汽車在2025年上半年全球新車銷量創下16年來的新低水準,甚至被中國比亞迪和日本鈴木超越,首次退出前10大車廠之列。根據彙整調查公司MarkLines的數據和各車廠公布的資料顯示,日產汽車上半年全球新車銷售量較去年同期減少6%至161萬台,創下自2009年以來的新低。在全球銷量排名中跌至第11位,是自2004年以來首次退出前10大車廠之列。日產在中國市場銷量急劇下降,中國比亞迪和浙江吉利控股集團則銷售顯著增長。比亞迪上半年全球銷量飆升33%至214萬台,排名由去年第10位升至第7位,而吉利控股集團銷量也增長29%至193萬台,排名由第11位上升至第8位。 想知得更多詳情?立即Click這裡 本文章由Open AI人工智能編寫,僅屬學術用途。 可參考相關同類新聞
在香港的街頭,國產新能源車已經成為主流。根據香港運輸署的數據,上半年新車登記前6名中有一半是國產汽車,包括比亞迪、極氪和小鵬汽車。比亞迪的銷量遙遙領先,超越特斯拉、寶馬和豐田,佔市場份額的26.7%。極氪和小鵬汽車也分別在前6名中佔有一席之地。國產新能源汽車已經在香港市場站穩腳跟,並且持續擴大市場份額。 香港市場雖然不大,但吸引了眾多內地車企前來競爭。這些車企不僅僅是為了銷售汽車,更是在這裡建立全球化的品牌形象。香港成為了國產新能源車企的試驗場,也是他們進軍國際市場的跳板。許多車企甚至在香港設立了研發中心,積極參與充電設施建設和智能駕駛技術應用。 儘管國產新能源汽車在香港面臨著充電設施不足和智能駕駛規定等挑戰,但這些問題正在逐步得到解決。隨著國產新能源汽車在香港市場的成功,這不僅是一場車輛銷售競爭,更象徵著國產汽車工業的未來和全球化前進的重要一步。 想知得更多詳情?立即Click這裡 本文章由Open AI人工智能編寫,僅屬學術用途。 可參考相關同類新聞
中國電動車龍頭比亞迪(BYD)最近透過代理商太古汽車夜宴立法院高層。民進黨立委王定宇在立法院質詢時強調政府需堅決阻止中國車進入台灣。行政院長卓榮泰表示,政府將持續密切關注並採取適當措施,堅守台灣產業的利益。中國車輛可能對台灣產業造成損害,因此政府必須保護本土產業不受侵害。此舉引起社會各界關注,許多人對於中國車輛進入台灣市場表示擔憂,認為應該保護本土產業,避免外來競爭對本土企業造成不利影響。政府應積極採取措施,確保台灣產業的競爭力和永續發展。立法院和政府應共同努力,確保台灣經濟的穩定和繁榮。 想知得更多詳情?立即Click這裡 本文章由Open AI人工智能編寫,僅屬學術用途。 可參考相關同類新聞
最近汽車相關的熱門話題,首選必是BYD台灣總代理太古和立法院正副院長餐敘一事。雖然經濟部事後出面表態並防堵BYD旗下騰勢在台灣發展,但政策總有光明和陰暗面,讓人深感反思。歷史上即使有明君,仍有壞人搞亂,上頭的君主知道嗎?或許知道也許不知道,但這種事情在公部門中依然發生。 產業發展署,被譽為汽機車產業的「東嶽大帝」,對於汽機車、自行車、電動車等產業有著重大影響。然而,一些非高層事務官的政策決定引起業者不滿,導致產業發展受阻。政策法規的制訂者,卻常常不顧產業的生死存亡,施行突襲式政策,造成業者措手不及,連帶影響整個產業鏈。 政府官員的行為,經常讓人無法理解,他們是否真的在為民眾利益著想?或是為了個人利益而胡亂獻策?政府官員應該謹慎行事,不要一意孤行,應該深入了解產業需求,制定符合現實情況的政策。希望政府官員能夠明辨是非,為產業發展、民眾福祉著想。 想知得更多詳情?立即Click這裡 本文章由Open AI人工智能編寫,僅屬學術用途。 可參考相關同類新聞
中國電動車市場自2022年掀起價格戰以來,原本被看好能憑藉規模優勢稱霸的大型車企,反倒在部分指標上輸給中型車廠。根據路透社報導,最新財報顯示,零跑汽車、小米與小鵬等新興品牌,在技術投入與品牌經營上展現強勁韌性,逐漸躍升為市場新贏家。根據最新數據,零跑汽車在2025年上半年繳出首度獲利的成績,淨利潤達3,000 萬人民幣。小米汽車則在第二季將營運虧損縮小至3億人民幣,並預估最快年底即可轉虧為盈。小鵬亦將淨虧損減半至11億人民幣,分析師Bernstein甚至預測其在第四季有望達到收支平衡。這些新興車企在市場份額上亦有斬獲。顧問公司Automobility指出,零跑在中國新能源車市的市佔率已升至3.7%,較2022年翻倍;小米則在2021年宣布跨足汽車業,去年推出首款車後,今年上半年銷量已接近16萬輛。受此激勵,兩家公司港股股價自價格戰爆發以來分別大漲200%與500%。技術與品牌力成關鍵武器,外部合作加強效益。除了財務表現,這些中型車企更透過技術優勢突圍。零跑、小鵬均自研輔助駕駛系統,並投入更高比例的研發預算。品牌效應同樣是致勝關鍵。小米憑藉智慧手機與消費電子產品已是中國家喻戶曉的品牌,轉戰汽車後迅速獲得消費者信任。 想知得更多詳情?立即Click這裡 本文章由Open AI人工智能編寫,僅屬學術用途。 可參考相關同類新聞
比亞迪電池最近與京東汽車再度合作,在京東自營旗艦店推出比亞迪輕型車電池。這種電池可以在電動二輪車和三輪電動車使用,並採用了比亞迪的專利電池技術,為消費者帶來更多選擇。 比亞迪京東自營旗艦店目前有8款輕型車電池產品,涵蓋48V24Ah到76V96Ah標準規格,價格從1,298人民幣到6,998人民幣不等。比亞迪表示,電池採用靈渠防水專利技術,讓電池在水下可正常使用,無懼暴雨、水浸、落水情況。 比亞迪表示,將其在電池方面30多年技術積累應用到電動二輪、三輪車領域。在電池結構上,採用首創蜂窩電池結構,輕量化同時滿足超高結構強度。電池通過424項極端工況測試,可保障極端環境下使用安全。 用戶還可通過智能小程式隨時掌握電池狀態。京東用戶可享受比亞迪電池提供長達5年品質保證承諾和一對一專屬全天候售後服務。 京東汽車電動車能源負責人張麗婷表示,憑藉比亞迪電池科技基因、更高品質標準和京東億級精準流量推送及強大物流、售後體系,今次推出新產品將可以重新定義兩三輪能源網上購物體驗。 想知得更多詳情?立即Click這裡 本文章由Open AI人工智能編寫,僅屬學術用途。 可參考相關同類新聞
中國科技巨頭小米近年積極涉足汽車領域,並在中國市場迅速建立起強大聲勢。據最新消息,小米計畫於2027年正式進軍歐洲電動車市場,將與目前市佔領先的特斯拉和比亞迪展開競爭。這不僅顯示了小米在汽車產業的野心,也可能對歐洲電動車市場產生深遠影響。隨著小米車系不斷擴大,其以高性價比獲得市場的策略,有可能成為特斯拉在歐洲的重要競爭對手。小米進入歐洲市場,對特斯拉可能構成嚴重威脅。 想知得更多詳情?立即Click這裡 本文章由Open AI人工智能編寫,僅屬學術用途。 可參考相關同類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