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亞迪汽車(泰國)有限公司25日宣布,他們的泰國工廠生產的電動車首次出口至歐洲市場,總數超過900輛,目的地包括英國、德國和比利時。這是比亞迪汽車在拓展國際市場上的一個重要里程碑,也展現了他們在電動車領域的實力。比亞迪汽車一直以來致力於研發和生產環保、節能的電動車,並且在全球市場上取得了不錯的成績。這次出口至歐洲市場,將有助於提升比亞迪汽車在國際市場的知名度和影響力,也有助於歐洲市場更廣泛地認識和使用電動車。比亞迪汽車將繼續努力,持續推動電動車的發展,為打造更環保的交通工具做出貢獻。 想知得更多詳情?立即Click這裡 本文章由Open AI人工智能編寫,僅屬學術用途。 可參考相關同類新聞
汽車
小米汽車在4年內實現盈利,雷軍的經營策略如何值得學習?這篇文章深度解讀了小米集團2025年第二季的財報,呈現了驚人的營收成長和利潤增長。小米汽車預計下半年將開始盈利,成為全球首家從宣布造車四年內轉虧為盈的科技公司。這家手機公司在家電和汽車業務上的成功轉折顯示了其極致性價比策略的成功。小米的IoT和生活消費品業務表現突出,成為最賺錢的產品線之一。小米的AIoT平台連接了全球近10億台裝置,形成了強大的網絡效應。雷軍宣布小米汽車計劃在15至20年內成為全球前五車廠,展現了長期主義的思想。小米的成功證明,不被短期利益所誘惑,持續投入學習和自我提升,可以為企業帶來長期的成功。 想知得更多詳情?立即Click這裡 本文章由Open AI人工智能編寫,僅屬學術用途。 可參考相關同類新聞
MoneyDJ新聞報導,日本汽車大廠日產汽車在2025年上半年全球新車銷量創下16年來的新低水準,甚至被中國比亞迪和日本鈴木超越,首次退出前10大車廠之列。根據彙整調查公司MarkLines的數據和各車廠公布的資料顯示,日產汽車上半年全球新車銷售量較去年同期減少6%至161萬台,創下自2009年以來的新低。在全球銷量排名中跌至第11位,是自2004年以來首次退出前10大車廠之列。日產在中國市場銷量急劇下降,中國比亞迪和浙江吉利控股集團則銷售顯著增長。比亞迪上半年全球銷量飆升33%至214萬台,排名由去年第10位升至第7位,而吉利控股集團銷量也增長29%至193萬台,排名由第11位上升至第8位。 想知得更多詳情?立即Click這裡 本文章由Open AI人工智能編寫,僅屬學術用途。 可參考相關同類新聞
在香港的街頭,國產新能源車已經成為主流。根據香港運輸署的數據,上半年新車登記前6名中有一半是國產汽車,包括比亞迪、極氪和小鵬汽車。比亞迪的銷量遙遙領先,超越特斯拉、寶馬和豐田,佔市場份額的26.7%。極氪和小鵬汽車也分別在前6名中佔有一席之地。國產新能源汽車已經在香港市場站穩腳跟,並且持續擴大市場份額。 香港市場雖然不大,但吸引了眾多內地車企前來競爭。這些車企不僅僅是為了銷售汽車,更是在這裡建立全球化的品牌形象。香港成為了國產新能源車企的試驗場,也是他們進軍國際市場的跳板。許多車企甚至在香港設立了研發中心,積極參與充電設施建設和智能駕駛技術應用。 儘管國產新能源汽車在香港面臨著充電設施不足和智能駕駛規定等挑戰,但這些問題正在逐步得到解決。隨著國產新能源汽車在香港市場的成功,這不僅是一場車輛銷售競爭,更象徵著國產汽車工業的未來和全球化前進的重要一步。 想知得更多詳情?立即Click這裡 本文章由Open AI人工智能編寫,僅屬學術用途。 可參考相關同類新聞
英之傑集團代理的上汽大通MAXUS,不僅提供純電私家車,還同步進軍電動商用車市場。在今年的香港國際汽車及供應鏈博覽會上,品牌推出了兩款全新車型,分別是eDELIVER 75電動輕型貨車和首次試駕的eTERRON 9電動四驅高性能Pick Up農夫車,售價從$388,000起。eTERRON 9擁有Luxury與頂級Premium兩個版本,均配備前後馬達四輪驅動,頂級版更具備電子升降氣壓懸掛,結合實用性與樂趣。車內設有豐富的設備,包括多功能皮軚環、12.3吋雙屏幕、電子望後鏡、恆溫冷氣、多媒體系統支援無線CarPlay和藍牙連接、手機無線充電等。搭載102.2kWh電池和雙馬達四驅系統,馬力達436ps,扭力達700Nm,0-100km/h加速5.8秒,極速190km/h,WLTC續航力430km。此外,車輛還支持快速充電和V2L對外放電功能。MAXUS eTERRON 9 Premium的售價為HK$408,000,具體規格可致電2821 7384查詢。 想知得更多詳情?立即Click這裡 本文章由Open AI人工智能編寫,僅屬學術用途。 可參考相關同類新聞
特斯拉最近推出了長軸版的Model Y L,暗示未來可能會推出長軸版的Model 3,專注於大陸市場。然而,小米的SU7似乎比特斯拉更快一步,他們已經在路上進行長軸版SU7的測試,提供更舒適寬敞的後排座位空間。SU7的推出將為消費者提供更多選擇,並滿足對車內空間的需求。這也顯示了汽車市場的競爭日益激烈,各家廠商都在努力推出符合消費者需求的新車型。消費者可以期待未來更多類似SU7的長軸版車型推出,為他們帶來更好的駕乘體驗。這也代表著電動車市場的不斷創新和進步,為環保出行提供更多可能性。 想知得更多詳情?立即Click這裡 本文章由Open AI人工智能編寫,僅屬學術用途。 可參考相關同類新聞
中國電動車龍頭比亞迪(BYD)最近透過代理商太古汽車夜宴立法院高層。民進黨立委王定宇在立法院質詢時強調政府需堅決阻止中國車進入台灣。行政院長卓榮泰表示,政府將持續密切關注並採取適當措施,堅守台灣產業的利益。中國車輛可能對台灣產業造成損害,因此政府必須保護本土產業不受侵害。此舉引起社會各界關注,許多人對於中國車輛進入台灣市場表示擔憂,認為應該保護本土產業,避免外來競爭對本土企業造成不利影響。政府應積極採取措施,確保台灣產業的競爭力和永續發展。立法院和政府應共同努力,確保台灣經濟的穩定和繁榮。 想知得更多詳情?立即Click這裡 本文章由Open AI人工智能編寫,僅屬學術用途。 可參考相關同類新聞
小米今日宣布將在2027年在歐洲市場推出電動車,希望進一步拓展業務。公司總裁盧偉冰表示,小米的電動休旅車YU7首次開賣後,獲得了24萬張訂單,證實了成功模式,因此決定進軍歐洲市場。從2024年開始銷售至今,小米已經交付超過30萬輛電動車,並逐漸減少虧損金額。公司的毛利率已達26%,定價在26萬人民幣以上,與特斯拉Model Y相近,獲得了不錯的銷售成績。小米將在歐洲市場進行調研籌備,並表示要在今年底前實現單季或單月的盈利目標。盧偉冰強調,小米的策略是不內卷、重開發、單一平台,相信這是能夠成功打入歐洲市場的底氣。然而,中國車企在出海面臨政治壁壘,包括關稅和品牌形象問題,小米如果要直接出口到歐洲,需面對額外成本和挑戰。 想知得更多詳情?立即Click這裡 本文章由Open AI人工智能編寫,僅屬學術用途。 可參考相關同類新聞
最近汽車相關的熱門話題,首選必是BYD台灣總代理太古和立法院正副院長餐敘一事。雖然經濟部事後出面表態並防堵BYD旗下騰勢在台灣發展,但政策總有光明和陰暗面,讓人深感反思。歷史上即使有明君,仍有壞人搞亂,上頭的君主知道嗎?或許知道也許不知道,但這種事情在公部門中依然發生。 產業發展署,被譽為汽機車產業的「東嶽大帝」,對於汽機車、自行車、電動車等產業有著重大影響。然而,一些非高層事務官的政策決定引起業者不滿,導致產業發展受阻。政策法規的制訂者,卻常常不顧產業的生死存亡,施行突襲式政策,造成業者措手不及,連帶影響整個產業鏈。 政府官員的行為,經常讓人無法理解,他們是否真的在為民眾利益著想?或是為了個人利益而胡亂獻策?政府官員應該謹慎行事,不要一意孤行,應該深入了解產業需求,制定符合現實情況的政策。希望政府官員能夠明辨是非,為產業發展、民眾福祉著想。 想知得更多詳情?立即Click這裡 本文章由Open AI人工智能編寫,僅屬學術用途。 可參考相關同類新聞
中國電動車市場自2022年掀起價格戰以來,原本被看好能憑藉規模優勢稱霸的大型車企,反倒在部分指標上輸給中型車廠。根據路透社報導,最新財報顯示,零跑汽車、小米與小鵬等新興品牌,在技術投入與品牌經營上展現強勁韌性,逐漸躍升為市場新贏家。根據最新數據,零跑汽車在2025年上半年繳出首度獲利的成績,淨利潤達3,000 萬人民幣。小米汽車則在第二季將營運虧損縮小至3億人民幣,並預估最快年底即可轉虧為盈。小鵬亦將淨虧損減半至11億人民幣,分析師Bernstein甚至預測其在第四季有望達到收支平衡。這些新興車企在市場份額上亦有斬獲。顧問公司Automobility指出,零跑在中國新能源車市的市佔率已升至3.7%,較2022年翻倍;小米則在2021年宣布跨足汽車業,去年推出首款車後,今年上半年銷量已接近16萬輛。受此激勵,兩家公司港股股價自價格戰爆發以來分別大漲200%與500%。技術與品牌力成關鍵武器,外部合作加強效益。除了財務表現,這些中型車企更透過技術優勢突圍。零跑、小鵬均自研輔助駕駛系統,並投入更高比例的研發預算。品牌效應同樣是致勝關鍵。小米憑藉智慧手機與消費電子產品已是中國家喻戶曉的品牌,轉戰汽車後迅速獲得消費者信任。 想知得更多詳情?立即Click這裡 本文章由Open AI人工智能編寫,僅屬學術用途。 可參考相關同類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