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大眾汽車集團於週三發布了入門級電動車ID.Polo,預計售價低於2.5萬歐元,並將其定位為平民車。這被視為大眾對抗中國車企如比亞迪等在歐洲市場推出低價車型的舉措。ID.Polo是大眾集團加速電動化轉型的一部分,旨在應對日益嚴峻的環保要求。這款電動車的推出將使更多人能夠接觸到綠色出行的方式,同時也將提高電動車在歐洲市場的競爭力。大眾汽車集團希望通過推出ID.Polo,擴大其在電動車領域的市場份額,並與其他汽車品牌展開激烈競爭。這也符合消費者對於環保和節能產品越來越高的需求,預計ID.Polo將在歐洲市場受到廣泛關注和歡迎。 想知得更多詳情?立即Click這裡 本文章由Open AI人工智能編寫,僅屬學術用途。 可參考相關同類新聞
汽車
2025年9月3日13:42,記者鍾釗榛綜合報導,中國電動車品牌BYD宣布,在日本市場推出限時降價策略,調降幅度從50萬到117萬日圓,時間至9月底。此次降價針對轎車款EV「SEAL」、小型車EV「DOLPHIN」和SUV「SEALION 7」,旨在搶占日本市場並擴大市占率。 其中,四輪驅動款「SEAL」價格降117萬日圓,最低售價455萬日圓;「DOLPHIN」則降50萬日圓至249.2萬日圓,比日產輕型EV「Sakura」便宜10萬日圓。BYD在日本銷售持續增長,7月銷量較去年同期增加9.7%,累計1至7月銷量暴增50%至1,936台,顯示降價策略成效顯著。 日媒指出,中國電動車將進軍日本輕型汽車市場,並計畫於2026年推出專屬輕型EV,對日本車廠造成挑戰。中國電動車這次降價不僅是為了促銷,更是為了快速進入日本市場,並布局未來日本專用車型。隨著新能源車在日本普及,價格親民且性能優越的EV正逐漸改變市場生態。 想知得更多詳情?立即Click這裡 本文章由Open AI人工智能編寫,僅屬學術用途。 可參考相關同類新聞
小米旗下頂級品牌Dreame追覓也要進軍電動車市場,計畫在2027年推出最速量產電動車。小米是知名的家用電子產品品牌,但在2024年意外進軍汽車市場,推出SU7電動車,並在紐柏林創下6分46秒874的成績。今年推出量產版SU7 Ultra,更是打破紐柏林最速量產電動車紀錄,成為了最速量產電動車。Dreame追覓是小米旗下品牌,近日宣布將推出電動車,預計2027年推出首款車型,並將成為世上速度最快的量產車。該車型將是一款電動跑車,具體動力規格尚未公布,但預計將比SU7 Ultra更出色,並將和Bugatti、Ferrari等品牌競爭。Dreame追覓表示將會挑戰紐柏林和極速測試,以證明其實力。 想知得更多詳情?立即Click這裡 本文章由Open AI人工智能編寫,僅屬學術用途。 可參考相關同類新聞
特斯拉計劃考慮推出Cyber SUV,該車型將結合Cybertruck的不鏽鋼外殼和SUV的元素。公司已經聽取了消費者和粉絲的建議,認為他們需要一款全尺寸SUV。特斯拉目前缺乏這類型的車型,而粉絲們希望盡快推出。儘管公司前言將專注於開發更實惠的車型和Cybercab,但似乎仍在考慮其他選擇。 在一段名為《可持續豐富》的新影片中,特斯拉展示了正在自動成型的Cybercab黏土模型,背景中可以看到Cybertruck的SUV模型。報導指出,特斯拉在影片中展示了Cyber SUV模型,這些小型模型可以在特斯拉設計工作室中看到。儘管特斯拉是否會推出這款Cyber SUV尚不確定,但從跡象來看,似乎有進一步的計劃。 特斯拉的主要重點目前在自動駕駛,但仍需要開發吸引人且實用的車輛以滿足市場需求,尤其是美國市場對SUV和跨界車的偏好。特斯拉將這類車型推向市場似乎是可行的,但目前尚未對此計劃做出正式承諾。特斯拉的創新能力和對市場需求的敏銳洞察,為未來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可能對汽車市場產生積極影響。 想知得更多詳情?立即Click這裡 本文章由Open AI人工智能編寫,僅屬學術用途。 可參考相關同類新聞
據《Barron’s》報導,中國電動車市場正經歷劇烈變革,儘管整體銷量依然強勁,但競爭激烈、價格戰殘酷,市場已非所有品牌都能輕鬆成長的藍海,獲利能力也成各車廠嚴峻考驗。 根據花旗分析師 Jeff Chung,純電動車銷量已占中國新車總銷量三分之一,較一年前顯著提升。然而,這成長背後更激烈競爭,導致電動車價格下降,各品牌利潤受壓。 比亞迪為市場龍頭,8月乘用車總銷量371,501輛,年增不到1%,純電動車銷量卻大幅增長34%至199,585輛。然而,插電式混合動力車銷量下降23%至171,916輛。 理想汽車8月交付28,529輛汽車,年減41%,表現略低市場預期。蔚來汽車銷量31,305輛,年增55%,小鵬汽車37,709輛,年增169%。 特斯拉中國銷售困難,到7月售出約309,000輛純電動車,年減5%。全球銷量2025年上半年年減13%。比亞迪和特斯拉的獲利受價格戰影響,利潤皆下降。 想知得更多詳情?立即Click這裡 本文章由Open AI人工智能編寫,僅屬學術用途。 可參考相關同類新聞
中國電動車龍頭企業比亞迪(BYD)最近公布的財報顯示,第二季度淨利潤下降了近30%,主要受到中國國內激烈的電動車價格戰影響。財報公布後,比亞迪在香港上市的股價下跌了近8%。儘管比亞迪的海外銷量持續擴大,帶動第二季度營收增長了14%至約2010億元人民幣,但盈利能力卻受到嚴重侵蝕。比亞迪在半年報中指出,中國電動車市場的價格競爭越來越激烃,對產業發展造成了負面影響。面對不公平的競爭,中國政府已在5月警告汽車製造商,將懲罰惡意削價的行為。儘管單季獲利下滑,比亞迪上半年的整體表現依然穩健,淨利達到155億元人民幣,年增近14%,營收也攀升了約23%。為了對抗國內激烈的競爭,比亞迪等中國車廠正積極拓展海外市場,並在歐洲多國推出具競爭力的新車。這表明比亞迪在全球市場的擴張策略正逐步發酵。 想知得更多詳情?立即Click這裡 本文章由Open AI人工智能編寫,僅屬學術用途。 可參考相關同類新聞
近來,日產汽車陷入前所未有的低潮,不僅因引擎缺陷面臨集體訴訟和大規模裁員,如今全球銷售也明顯下滑。根據《MarketLines》統計,今年上半年全球日產汽車銷售僅161萬輛,較去年同期下降6%,排名也首次跌出前10名,名列第11名。老對手鈴木以163萬輛超越日產,讓日產面臨內外夾擊的挑戰。 日產在2025年上半年的銷售表現低迷,全球總銷量下滑5.7%至161萬輛,中國市場重挫18%至27萬輛,僅剩2018年高峰期的三分之一,日本本土也減少10%至22萬輛,創下自1993年以來新低。財報顯示,第2季虧損達157億日圓,已連續四季虧損,相較去年同期還有285億日圓的獲利,顯示日產競爭力下滑。 儘管面臨逆境,日產仍持續推動「Re:Nissan」品牌重建計畫,縮減工廠數量並裁員約20,000人。日產在美國市場推出新世代Leaf電動車和Kicks小休旅,並傳出有意重啟經典Xterra精神,打造全新電動越野SUV。未來日產能否透過新電動車策略和經典車款重生,扭轉頹勢,將成為關鍵。 想知得更多詳情?立即Click這裡 本文章由Open AI人工智能編寫,僅屬學術用途。 可參考相關同類新聞
IFA 2025正式開始前,曾推出多款掃拖機器人和洗地機的追覓公司宣布將進軍汽車產業,計畫在2027年推出首款純電車款,專注於頂級超跑用戶市場。相較於以往主攻居家清潔和個人用品的小米公司,追覓的決定引來不少討論。追覓表示,早在2013年便有造車計劃,但後來專注於清潔用品。現在進軍汽車市場,是基於創辦人俞浩尋找空白市場的原則,希望在豪華超跑市場找到差異化發展機會。隨著汽車產業趨向消費電子化,非傳統車廠也開始進入電動車設計。追覓具有豐富的供應鏈和技術生態資源,以及全球營運經驗和用戶基礎,有望挑戰汽車市場。然而,挑戰也不容小覷,豪華電動車市場競爭激烈,包括Tesla的Roadster等品牌。追覓計劃在2027年推出首款電動車,並已組建千人團隊,在上海臨港設立工廠,首波銷售將面向全球市場。整體而言,追覓的汽車產業佈局將是一場挑戰,但也有機會在高端市場取得差異化競爭優勢。 想知得更多詳情?立即Click這裡 本文章由Open AI人工智能編寫,僅屬學術用途。 可參考相關同類新聞
記者彭夢竺/編譯 中國電動車產業的快速發展震驚了全世界。這股成長動力來自政府補貼、稅收優惠和龐大的研發資金。晨星股票分析師Rella Suskin表示,中國電動車在全球市場的競爭力才剛開始展現。 根據外媒《CNBC》報導,中國電動車革命的速度與規模令全球措手不及,分析師認為這股趨勢毫無減緩跡象。 特斯拉執行長馬斯克曾低估中國電動車製造商的潛力。如今,比亞迪站穩領先地位,預計在2024年超越特斯拉成為全球營收最高的電動車製造商。 中國電動車公司蔚來、理想汽車和傳統車廠吉利、上汽集團,以及電池巨頭寧德時代,都在這個領域領先。中國的電動車產業已成為重塑全球汽車市場的重要力量。 在中國風起雲湧的同時,西方市場對中國製電動車實施關稅,歐美車廠尋求政策支援。中國電動車製造商也開始在全球擴張,海外工廠投資超過國內投資。中國電動車產業的競爭壓力已擴散至全球,將為未來汽車市場帶來巨大變革。 想知得更多詳情?立即Click這裡 本文章由Open AI人工智能編寫,僅屬學術用途。 可參考相關同類新聞
小米集團2025年第二季最賺的產品是家電。小米汽車的營收增長了233.9%,預計下半年將開始獲利,成為全球第一家從宣布進入汽車製造領域後僅4年就實現盈利的科技公司。小米集團於8月19日公布的2025年第二季財報表現亮眼,業績更勝以往。如果要在手機、智能電動車和家電中做選擇,小米集團將在未來的發展中將更多的重心放在家電產品上,以此為主要賺取收益的產品。這也顯示出小米在不同領域的業務均取得了穩健的增長,並且在未來有望繼續取得成功。 想知得更多詳情?立即Click這裡 本文章由Open AI人工智能編寫,僅屬學術用途。 可參考相關同類新聞